曲霉菌感染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什么是稻曲病,田间发现稻曲病该怎么办
TUhjnbcbe - 2023/3/18 19:16:00

文/付先

稻曲病是水稻常见的一种顽固性病害虫,直接影响水稻的品质和产量。稻曲病是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籽粒,在农村,农民称为“黑豆子”病、“羊粪病”、“丰产豆”,还有人叫做“灰包”病等等,其叫法不同,反应的所指的都是同一种水稻病害—稻曲病。

一、水稻稻曲病发生症状

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主要在水稻抽穗至扬花期感病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初发病的病粒大小、形状与健粒基本相同病粒色泽稍带*色有充实感不透光剥开颖壳可见白色絮状物。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二、水稻稻曲病发生的原因

水稻抽穗期低温、阴雨、偏施氮肥是该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稻曲病是在水稻抽穗扬花期,病菌孢子随雨水、露水和风等将水稻稻曲病的萌芽菌丝体或孢子入侵水稻穗上,菌丝体或孢子再从水稻颖壳裂口处侵入,寄生在水稻籽粒内,吸收水稻营养,产生大量的菌丝体,侵入水稻灌浆后的籽粒。当水稻籽粒灌浆后期到成熟时,稻曲病破坏水稻籽粒组织,分解吸收水稻籽粒营养,使水稻籽粒上菌丝体纽结成团,膨胀长大成大豆粒状的子实体。

在菌丝体吸足了营养后,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向生殖生长阶段,在菌丝体上开成子实体球,再在球体上分泌出无数的孢子粉,堆积在菌球上面,随着日光和空气的共同作用,孢子粉由淡*色变为深*色,再由深*色变橙色、褐色、灰色,最后变成深黑色的小球和黑色的粉末孢子。稻曲病菌丝体每感染一粒水稻籽粒就报废一粒水稻种子,造成减产,同时菌丝体能危害其它水稻籽粒,造成水稻籽粒品质下降,影响籽粒饱满程度,减轻千粒重。

另外过量施用氮肥、且未施磷钾肥、禾苗贪青的田,病情最重;氮肥适当、未施磷钾肥的田,病情次之,但仍较重;氮磷钾适当,禾苗生长正常的田,病情轻微。因此氮磷钾搭配施用,对病害的流行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三、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方法

①选择抗病早熟品种。一般选择优质多抗杂交水稻良种,尽量挑选早熟种,减轻病害危害程度。

②清除菌源和种子处理。水稻在发现有“黑豆”时,使用采摘清除的方法,避免更多的孢子随风飘散,扩大病区。水稻收获后,妥善处理水稻残留物,带出水稻田。稻田飘落的孢子,水稻收获后,可以使用井冈霉素药剂喷施土壤表层,杀灭孢子。水稻种子在浸种前,日光暴晒一天杀菌,要使用多菌灵粉剂浸种。

③合理轮作,减轻发病率。水稻田块,一旦感染上稻曲病后,很难根治,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一般水稻田块轮作非水稻作物3年后,可以使发病率降至接近于零,就可以从基本上控制稻曲病的发生。

④合理施肥,避免偏施和迟施氮肥。水稻底肥要依据水稻生长特点,均衡氮磷钾的比例,不可偏施氮肥。要早施追肥,控制氮肥使用量,可以减轻水稻稻曲病的发生。⑤药剂防治。在水稻孕穗后到抽穗扬花期,每亩使用3%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克,兑水30千克叶面喷雾。或者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千克,兑水30千克,叶面喷雾。重病水稻田,每周用药一次,连续2~3次。

总之,水稻的稻曲病,是一种水稻恶性病害,一旦水稻田块感染上这种病害,是非常难于根治的,能直接影响水稻籽粒的品质和产量,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控制发病。

1
查看完整版本: 什么是稻曲病,田间发现稻曲病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