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的来临,供暖已经陆续开始。因气温较低,很多人习惯将门窗长期紧闭,以此让室内更加暖和,实际上,这种取暖方式对人体危害很大。因为空气不流通,会使室内空气急速干燥,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皮肤发紧、鼻咽干燥、头晕眼花、软弱无力等。这些就是让暖气给热出来的“暖气病”。
顾名思义,“暖气病”是因为不恰当的供暖方式而引起身体不适的一种说法。进入冬季以后,很多朋友会通过开暖气来取暖,但是由于没有及时开窗通风,暖气加重室内的干燥程度,此时人们若是长期待在室内就会引起各种不舒服,例如皮肤变得更加干燥、头晕胸闷、口干舌燥等都是暖气病的常见症状。
要清扫家中的卫生死角,特别是暖气片底部、缝隙以及衣柜后面、墙角等地方。供暖后,沉积在地面的病原体(如灰尘、细菌等)很容易随着温度的升高漂浮在空气中,让人鼻咽干燥、烦躁不安,引起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暖气来后,不可贪恋暖意,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18℃至22℃,温度过高会引起身体不适。
暖气来后,室内干燥加剧,最好放一台加湿器或者摆一盆水或者多养几盆绿植,让室内湿度保持在50%左右。
冬季天冷,人们会减少开窗次数,但一定要选择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气开门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减少呼吸道疾病。
干燥温暖的室内是加速病菌滋生和传播的“温床”。正常情况下,鼻腔、气管等部位能分泌粘液,阻挡病菌入侵,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而暖气房空气干燥,呼吸道黏膜容易受损,分泌物减少,抵御“外敌”的能力下降,病*、细菌容易趁虚而入。也有患者考虑到了干燥问题,在暖气房里用加湿器,但是加湿器管道长、结构复杂,不注意清洁的话容易滋生曲霉菌随蒸汽散布到空气中,也会导致呼吸道疾病。老年人本身抵抗力较弱,有些还伴有老慢支、支扩、哮喘等基础疾病,往往更容易中招。
2.心血管疾病老年人往往有冠心病、肺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容易因暖气调节不当和个人防范不足导致“暖气病”。室内温度过高时,引起血管扩张,体内水分大量被蒸发,临床上称为不显性失水增加。如果再不注意补充水份,可能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度增加,从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另外室内外温差大,突然从暖气房到寒冷的室外,冠脉血管容易发生痉挛,加之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更增加了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的风险。同时对伴有肺心病、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而言,“暖气病”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衰。
3.皮肤瘙痒老年人本身随着年龄增加会出现皮脂分泌机能减退,皮肤保水能力下降,到了冬季,皮肤汗腺和皮脂腺会收缩,处于不活跃状态,皮脂分泌功能进一步弱化。若暖气调节不当,室内温度过高又不注意加湿,会导致人体水分快速丢失,从而使皮肤更加干燥,产生皮屑、发痒等症状,抓挠不当还会造成湿疹、感染。
4.泌尿系统疾病室内暖气温度过高、空气干燥,导致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老年人如不注意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会导致尿量减少,增加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暖气病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盘点预防暖气病的几个小妙招。
预防暖气病的方法有哪些
1、一定要多喝水
无论家里有没有开暖气,冬季是一定要多喝水的。喝水可以弥补因为燥热而流失的水分,建议人们每天要少量多次喝水,这样补水的效果是最好的。另外,不喜欢喝白开水的朋友也可以泡点蜂蜜水,或者喝点鲜榨果汁,这样做也能起到补水的功效。
2、养点绿色植物
有些朋友会在家里养几盆绿色植物,看起来比较舒服,但其实这些绿色植物还能缓解空气干燥。绿萝、吊兰等常见盆栽可以调节室内空气湿度,它们还有吸附空气里的有害物质的作用,建议开暖气的家庭可在客厅、卧室摆放这些盆栽。
3、注意暖气的温度
供暖模式开启以后,有很多人会把室温调到26度,认为这个温度比较暖和,但其实冬季房间内的温度最好维持在18度-22度,此时室内湿度大概为50%-60%,这种情况下人们能有更好的舒适感,也不会因为干燥而感到呼吸难受。
4、每天开窗通风换气
在室外空气质量良好的情况下,无论你是否开了暖气都建议你每天开窗给室内通通风,这样做可以把室内不新鲜的空气排出,堆积了一段时间的细菌、病*也会随着空气流动也不见。开窗通风换气不仅有预防暖气病的功效,还可以预防流感等其他常见病。
5、多到室外运动
有人觉得冬季室外空气较差,不适合老人、小孩外出运动,于是很多老年人跟小朋友都有过“猫冬”的习惯,但其实多到室外运动锻炼反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有效预防暖气病。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从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