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疑似真菌感染患者/高危宿主初始治疗,推荐的用药有:
(1)酵母菌低危/预防性治疗——氟康唑口服;
(2)丝状真菌低危+病情可控——氟康唑静脉/口服;
(3)丝状真菌低危+危重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棘白菌素;
(4)丝状真菌高危+病情可控——伏立康唑/艾莎康唑;
(5)丝状真菌高危+预期快速进展/危重症——伏立康唑+棘白菌素。
侵袭性真菌感染用药应根据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及所针对的感染部位进行相应地调整,以避免由于口服吸收少、代谢快、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患者体重大、器官功能不全等因素导致的感染部位药物浓度不足而使治疗失败。可以理解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要静脉使用,而不是口服因为口服,可能导致吸收问题,但是为什么用棘白菌素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而唑类仅适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为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主要包括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其通过非竞争抑制真菌β-1,3-D-葡聚糖合成酶,造成细胞壁中β-葡聚糖含量减少,从而导致细胞壁结构破坏,最终致使菌体裂解、死亡。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不经肝脏细胞色素P酶代谢,血浆蛋白结合率都在90%以上,药动学/药效学(PK/PD)参数是/MIC,属于浓度依赖型药物。两性霉素B脂质体一种大环多烯类抗真菌药,通过结合于麦角固醇(真菌细胞膜和利什曼原虫细胞的主要固醇)发挥作用。两性霉素B会引起细胞膜渗透性的改变,导致代谢紊乱,小分子渗漏,并最终引起细胞死亡。虽然近年来不断产生其他种类的抗真菌药,比如唑类和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仍然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是治疗严重侵袭性真菌感染(比如念珠菌属某些种、新型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以及曲霉菌属某些种)的主要药物。安全性是常规两性霉素B的一个显著的缺陷,两性霉素B可能引起副反应,包括血管收缩和肾小管*性介导的急性肾损伤。近来发展了两性霉素B的脂质剂型,相比于常规剂型在肾*性方面有显著的下降。两性霉素B与蛋白质高度结合(高达95%),主要与脂蛋白结合,在体内分布广泛。两性霉素B为双相消除,终末半衰期长达15日。在体内经肾脏缓慢排泄,停药后在尿中至少排泄7周。应用尿液碱化可以增加两性霉素B排泄。
三唑类抗真菌药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可达静脉给药的90%以上,口服吸收不受食物影响,服药后0.5~1.5小时后一般血药浓度可达峰值。血药浓度与剂量成正比,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一般为11%~12%。
硫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