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佩文,梁荣斌综述邵毅审校
作者单位
医院眼科,江西南昌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顽固性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抗真菌药物;手术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摘要
在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真菌性角膜炎是角膜盲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早期真菌性角膜炎通过药物或者手术治疗后治愈率有了显著改善,但是很多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由于缺乏及时合理的治疗,病情变得迁延难治,预后较差。随着无数学者的努力,近年来在难治性真菌性角膜炎领域在抗真菌药物、给药方式及其他治疗方式上有了一些新的进展,目前可选的难治性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方式各有特点及优劣之处。了解目前可用的抗真菌治疗方式、其适应症及不良反应等,是处理难治性真菌性角膜炎病例的必要条件。在本文我们讨论了以现有抗真菌药物为主的多种抗真菌治疗方式。
>>>>>>>
真菌性角膜炎是由真菌感染角膜引起的角膜炎症,于年首次报道。上世纪50年代后由于抗生素、激素和角膜接触镜等的应用增多,真菌性角膜炎呈现出流行趋势。流行病学调查[1-3]显示:真菌感染是全世界感染性角膜炎的首要原因[1],约占所有的感染性角膜炎的50%[2],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性眼病[3]。
目前已知的能够感染角膜的真菌种类有超过种,欧美发达国家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发展中国家以曲霉菌和镰刀菌为主[4]。角膜损伤(尤其是植物损伤)是真菌性角膜炎主要的诱因,占患者总数的40%~60%[5]。近年来角膜接触镜的使用增多,与其相关的真菌性角膜炎发病也增多,目前角膜接触镜被认为是导致角膜真菌感染的重要宿主危险因素,这一危险因素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5]。
早期、浅表的真菌性角膜炎主要依靠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常规治疗无效,感染迁延发展形成顽固性角膜炎。事实上目前顽固性角膜炎并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学者常将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真菌性角膜炎称之为顽固性真菌性角膜炎。在临床上,早期、浅表的真菌性角膜炎发展成顽固性真菌性角膜炎有2个主要原因,首先是缺乏快速可靠的实验室诊断工具来确定感染菌株及其药物敏感性,其次是药物穿透性差导致的生物利用度较低,这使得临床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时候无法准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6],此外在实际生活中,就诊时间过晚,早期真菌性角膜炎发展成顽固性真菌性角膜炎也是临床治疗真菌性角膜炎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抗真菌药物研究的深入、新型药物载体纳米颗粒和角膜交联等新技术的出现,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模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除传统的局部和全身治疗方式外,在深部和顽固性角膜炎患者中,还使用了前房、结膜和角膜基质内注射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方式,取得了一定进展。
>>>>>>>
正文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专
家
简
介
邵毅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省井冈学者,赣江学者,美国B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