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统计数据显示,年全国共报告职业病例,其中尘肺病例,占九成之多。同年7月,尘肺病人救助公益组织“大爱清尘”发布的《中国尘肺病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称,全国有万尘肺病人。(来源:活着)
尘肺是目前在我国影响面广、发病率高、危害较为突出的一类职业性慢性疾病。由于尘肺早期多无不适症状,诊断又较困难,所以重视防护和定期体检是尘肺防治的重要工作。
长时间吸入粉尘可引起尘肺
粉尘,又称沙尘、灰尘、尘埃、矿尘、砂尘等,通俗讲为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
粉尘可分为无机粉尘(矿物性粉、金属性粉尘等)、有机粉尘(动物毛丝、植物棉麻草木等)和混合性粉尘,也分为生产性粉尘和生活性粉尘。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十分广泛,如矿山开采、矿石粉碎、清砂、水泥加工、化工颗粒原料加工包装等过程。生产性粉尘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可诱发多种疾病。
(图片来源:谷雨影像GuyuVision)
尘肺是由于长时间吸入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在职业活动中,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尘肺称为职业性尘肺,这是相对于我国西北地区因长期接触沙尘暴吸入粉尘引起的生活性尘肺而言的。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防护沙尘、雾霾,改善环境,对健康的重要性。
目前根据工种、粉尘的种类将尘肺分为13种,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以及其他尘肺。
纳米颗粒有多种*性
人体呼吸系统具有很强的粉尘吸入的自我防御能力。
当粉尘吸入呼吸道后,大部分通过鼻腔滤尘、气道分泌物、支气管黏膜的纤毛运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
少部分粒径较小的粉尘颗粒进入肺泡部位,其中一部分又通过肺泡表面黏液的黏附作用或巨噬细胞吞噬作用随痰液排出,一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进入肺间质,一部分小颗粒也可直接透过肺泡上皮细胞进入肺间质,进而进入淋巴管和淋巴结被溶解或进入肺的静脉循环代谢。
所以,进入人体的粉尘并不是永久存在于肺内。
需要特别重视的是,随着纳米材料广泛应用,出现了粒径更小的颗粒粉尘及纳米级颗粒,大量的动物实验显示其具有明显的多种*性。前期研究也发现,纳米颗粒可进入人体多器官及其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等亚细胞结构,由于这些颗粒粉尘的粒径较小,在空气中人眼无法发现,所以对此类粉尘的防护也是目前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