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故乡的游子,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父母期待的眼神;在外漂泊多年后,故乡只剩下冬夏,再无春秋。
就像王漫妮一样,每年春节才能回家。尽管父母日夜期盼,但工作却占据了她大部分时间,回家成为了奢侈的愿望。
01王漫妮本打算不再去上海,但没过多久,还是决定返回。临走前,父亲拿出一张卡,里面装有6.5万元,说是给她准备的嫁妆钱。
看到女儿心意已决,父母只能当作她再次沪漂的支援基金。虽然这笔钱最后被骗了,但还是有很多人质疑,王漫妮的父母虽然退休,但八年的时间,怎么只攒了这么点钱?
上次聊天后,很多人对这个数字有误解。也许小镇的退休人员工资并不高,老两口加起来可能不到一万元,日常生活的一切开销都是用这笔退休金,所以也攒不下多少钱。
在小城市,万元已是巨款,王漫妮爷爷病重需五万,叔叔认为天文数字。虽消费低,但收入也低。王漫妮父母退休金不高,却舍得买上百元一斤的鱼。
王漫妮回家,父母关心备至,她假装轻松地说三十岁未结婚扎根上海就回家,撒娇要吃父亲做的香辣银鳕鱼。要知道,这种鱼至少元一斤,她家乡四线小镇消费低,从她和张志一顿饭花费两百元来看,物价确实很低。
王漫妮家的房子住得不豪华,但在小镇可能不值钱,但父母舍得每顿吃元的银鳕鱼。
在王漫妮回家的那段时间,银鳕鱼成为了她的最爱。要么是王漫妮对这种鱼情有独钟,父母为了满足女儿的口味,特意为她购买。
毕竟只有一个独生女儿,老两口对她的宠爱可见一斑。要么是他们家虽然地处小镇,但在饮食方面从不将就,对自己的生活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
至于王漫妮父母给女儿的嫁妆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争议。他们质疑的主要原因在于,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八年,但是存款却显得有些少。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尖锐,除了以上提到的小地方收入不高以外,也许还存在一个因素,那就是家庭消费习惯的影响。
在王漫妮的生活中,她在上海穿着上千元的衣服和鞋子,租着元的房子,吃着三块钱的泡面,看起来像是一个穷精致的人。
但是,这是否有可能与她从小到大的家庭消费习惯有关呢?
有一种家庭,收入不少,但几年后却发现生活不如别人家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及时享乐主义和抓小放大的习惯。他们认为钱就是用来花的,不为未来做好准备,比如不换大房子、好车。
平日里他们花钱不节省,但在重要时刻却拿不出钱来。比如每顿饭都吃山珍海味,看起来每年没买什么大的东西,但存款却很少。
从王漫妮父母住的房子来看,如果不是专门为了女儿回来买银鳕鱼,那么他们的消费习惯就是如此。尽管他们有八年的时间,但存款却只有6.5万。
这让王漫妮从小习惯了花钱大手大脚,没有理财意识,所以尽管她的月薪上万,却仍然沦为了月光族。其实,钱是挣来的,但也要会理财。
如果每月支出高于消费,早晚会在消费方面步王漫妮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