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鱼属于特别的深海鱼,在百米以下深海生活。跟浅海的鱼相比,捕捞深海鱼可难多了,只能靠远洋深海拖网或者勾掉的办法。而且把深海鱼捞上来后,得保证鱼离开海洋后的存放环境,要放在18度左右的密闭地方,这样才能保住它肉的鲜美。但好多渔民没在意这个,所以咱们买带鱼回来煎或煮时,就会感觉味道有点“不对劲”。
虽说当下咱们能选的鱼不少,像大小黄鱼、鳕鱼、金枪鱼啥的,可不能不承认,带鱼是中国人一直最喜欢的鱼,正因为有带鱼,咱们中国人做到了“吃鱼自由”。
咱要说在咱国家带鱼开始大量出现在餐桌上啊,得从明朝那会儿说起。在这之前的宋朝和元朝,老百姓也吃带鱼,可那时候带鱼没后来那么常见,最多也就是过节的时候才摆上桌,到了明朝,带鱼才成了大家都能吃得起的普遍食物,家家户户都能享用。
明朝那会,人们碰上了饥荒,好多人没吃的,都到了啃树皮的地步。为了能活下去,大伙纷纷把带鱼蒸着煮着,当成主食米和面。之前有个叫谢肇淛的文人在《五杂俎》里讲过带鱼,说它是特别“便宜”的食物,再穷的人家也能吃得起。
实际上,这跟带鱼特别强的繁殖能力以及人类持续提高的捕捞能力有关。
以前带鱼在深海那可是个厉害角色,特别凶猛,碰上敌人也不知道藏着点,不管啥情况就往前冲。常说“出头的椽子先烂”,你冲那么猛,不逮你逮谁?后来咱们人类就瞅准了带鱼这一点,这才在饭桌上能随便吃带鱼。而且带鱼活得久,后来人类又大量捕杀它的天敌,生命力顽强的带鱼在海里就更自在啦。
另外,带鱼的繁殖能力跟别的鱼相比那可是相当“厉害”,一次能产3.5万颗卵,而且孵化的成功率特别高。要是这些卵全都受精,在理想的情况下接着繁衍下一代,那数字得有多吓人啊,先不说到处都是,起码是吃都吃不完。
这就是为啥后来渔民捕捞带鱼特别容易的缘由。
在古代,人们特别热衷把带鱼摆上餐桌,结果带鱼的数量变少了。到了七十年代,驻守秦皇岛的部队平常很难吃到鱼,其他海鲜就更别提了。只有到了春节、国庆节、建军节、“五一”劳动节,连队聚餐的时候才能见到鱼和鸡蛋。
在大海“休养生息”这段时间,带鱼的数量逐渐回升。带鱼性成熟快,就算人为捕捞强度大,它也能繁衍下一代。带鱼性成熟时间有差别,可在人的干预下,性成熟时间超过一年的慢慢就没了,剩下的都是能在禁渔期结束前繁殖一次的,正因如此,海洋里的带鱼产量才一直不断。
从90年代初期开始,带鱼的产量不停地往上涨,特别是年之前的那几年,带鱼每年的产量差不多一直是万吨,在全世界带鱼总产量里占到80%呢,真不愧是“草根明星”,抗折腾的能力特别强!
比如说住在渤海大连边上靠海的渔民,为了多产鱼,就用那种网眼特细密的渔网捕鱼,渔民自己都讲这是绝户网,一网下去,大小鱼全跑不掉。虽说渔民清楚这种捕鱼办法很不科学,可不用不行啊,渔船出海得花钱,用大眼网出海捕的鱼越来越少,本钱都收不回来。
东海的海鱼种类越来越少,带鱼倒成了主要的鱼产品。原因在于,如今水产养殖用的饵料都是些小小的幼鱼,那是渔民拿网眼特小的网捞上来的所谓下脚料。实际上,这些小鱼原本都能长大的,却这样被人给捕杀了,而且它们也是海洋里大鱼的食物。所以养殖规模越大,需要的饵料就越多,就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掠夺式的经营不行,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更不行!
到后来,从事近海捕鱼的人变得越来越少,搞养殖的人却越来越多。往后,野生鱼肯定贵得吓人,这到底是该怪人类过度捕捞呢?!还是该怪辽阔无边的海洋呢……
好多专家早之前就讲过这么个看法:要是人类还不把带鱼保护这事提上日程,那带鱼没准就会跟“大熊猫”一样稀罕,往后别说是吃带鱼了,就算想见见带鱼,都难着呢。
好多人根本就不在意专家说的话,有些人甚至认为,就算哪天把带鱼都捞没了,咱们还能人工养殖带鱼呢,带鱼咋可能灭绝嘛!但是,大家把这问题想得过于轻松了。
咱刚已经讲过带鱼的特别之处啦,它是深海鱼,咱人类后来弄的养殖池满足不了它生活繁殖的条件。另外,带鱼没有鳞片保护,人抓它的时候,很容易因为磕碰让表皮受伤,多数带鱼会因为受伤感染,最后就死翘翘了。
所以要是哪天带鱼真走到“灭绝”那一步,想人工养殖它可比养殖大熊猫难多啦。
其实这些年“遭罪”的可不只是带鱼,其他鱼的捕捞情况也不咋好。当下在海洋里,由于人类捕捞过度,好些鱼类都灭绝了。
白鲟一直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的称号,个头特别大,在淡水里面那绝对是“巨无霸”。好些年前,有渔民在南京捉到过一条体长7.5米、体重千克的白鲟。可谁能想到,以前不算少见的这种水生生物,现在居然快要灭绝了。
当然,实话说,白鲟的灭绝不能全怪当地的渔民。专家专门就白鲟近乎灭绝这事儿做过调研,最后得出个结论:这是好多原因造成的!
占比大的一个因素主要是葛洲坝的修建。白鲟跟好多鱼类一样,产卵时得先游到长江中下游“吃好喝好”攒足能量,等营养差不多够了,再回上游产卵,这样来回跑是它们族群的习惯。可是葛洲坝建起来后,白鲟往返的路给挡住了,它们没法让种族延续下去,虽说人类给它们弄了专门的往返通道,但好多白鲟适应不了,最后就死了。
要是人类给白鲟拓展生存空间,那就必然会挤压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这看起来是偶然,其实是必然。今天轮到白鲟,说不定明天就轮到咱们人类自己啦!
咱们看过好多故事里的“美人鱼”,实际上原型就是儒艮。可没多少朋友清楚,白鲟不停地离开咱们,儒艮的数量也在“断崖式”地下降。
儒艮这动物可可爱啦:平常老爱睡大觉,一天里一半时间都在“犯迷糊”,而且性子特别腼腆,见到“熟人”,招呼都没打一个,就藏到石洞里头去了。
当然啦,儒艮的灭绝可不是咱国人因为“嘴馋”造成的,从发现儒艮开始一直到它灭绝,都没听说过有人吃过儒艮的肉,那儒艮到底为啥“离开咱们”了呢?
在我国,最早是在北部湾发现了儒艮的影子,当听说这儒艮就是传说里的美人鱼,好多人都特别兴奋,好些富豪居然还愿意花大价钱买儒艮的标本,就这样,全国到处都掀起了捕杀儒艮的热潮。
最让人吃惊的是,之前在国内,有一条儒艮居然被人类给活活炸死了,就因为渔民抓不到它,最后气急败坏用了极端办法。
不光中国对儒艮残忍,日本也曾犯下好多针对儒艮的罪行。日本名人鸠山就因为日本人大肆捕杀儒艮而气愤地说:“儒艮是被边野古当地的填海造陆工程给害死的”。
最终,儒艮的数量持续减少,到了如今已经濒临灭绝。
鲎这生物特别神奇,有着“海洋活化石”的名号。好多专家都讲过,中华鲎是上帝给人类的礼物。中华鲎的血是蓝色的,而且它的血是重要试剂制品的来源。
以前在沿海那旮旯常常能瞅见这东西,可现在差不多都没影了。过去可喜欢玩儿这个,它怕痒痒,挠它肚子就会缩成一团,老可爱啦。
中华鲎比恐龙出现的时间还早,被称作中国的“活化石”。它是在史上4次物种大灭绝里成功存活下来的厉害角色,挺过了地球上生物灭绝的“至暗时刻”,生存能力超强。在最繁荣的时候,鲎有上百个种类。但没撑过现代文明这一关。
原本这东西一直都没人在意,也没人去捞,可这几年发现鲎对医学研究特别重要,结果就把鲎给害惨了。
在沿海一带,过去中华鲎特别多。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渔民捕捞中华鲎,市场上买卖中华鲎是很常见的。普通老百姓家里常有鲎皮做的器盂、器皿还有一些小物件,像汤匙、饭铲、勺子之类的。
如今,野生的鲎很少能看见了。
鲎的繁殖能力可强啦!清朝陈瑸公管治台湾那会儿,鲎多得成灾,当地人都不晓得咋对付,还是陈瑸公教当地人抓来吃,这才有了变化。前几十年,鲎可便宜了,甚至都不要钱,只要你想要就有。雷州当地还有一首“雷歌”:
命那出差没讲清,去海边挑盐碰到鲎,多少钱的鲎跑过去捡,一百钱的盐都给水流走。
这条雷歌好多雷州人都晓得,这表明鲎在雷州过去压根没人稀罕。
在中国农村,中华鲎有不同的叫法,大的叫大鲎,小的叫黄鲎仔,分鲎公和鲎乸,鲎乸比鲎公大,也更好吃。它们向来都是成对的,捉的时候,得抓住最下面的鲎乸,这样能把俩都捉住,要是只抓上面的鲎公,鲎乸肯定就跑了。
除了刚才提到的那几种生物,在咱们国家境内,还有不少已经没了的水生动物,就只剩些图像了,像长颌北鲑、昆明鲇、白暨豚科这类的。一直都说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咱们现在得好好反思啦!人类得琢磨怎么跟大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