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背景说明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在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胃癌的一类致癌原,有充分的证据证明,Hp感染能够引发慢性活动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
我国成年人约半数检出Hp感染,因此目前体检套餐中常包括Hp检测项目。对胃癌的高危人群、有慢性胃炎或者消化道症状的感染者开展除菌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症状,逆转病情,降低胃癌的风险。而体检所发现的无症状Hp是否有必要除菌目前仍未达成广泛共识,包括对生态、细菌耐药、卫生经济学等考量,需谨慎决策。
02论文特点
韩国的此项研究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即:对于无症状的Hp感染者,根除Hp治疗的长期效应如何?是否有利于降低胃癌的发生?胃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此研究样本量较大且有长期随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研究者积累了历时10年的数据,收集了38,人的数据经筛查最后纳入人,其中无感染者14,人占37%,发生感染而除菌治疗成功者人占11.8%,发生感染而没有治疗或除菌治疗失败者19,人,占51.2%。
PMID:03研究结论:
估算整体研究人群的胃癌发病率,韩国的胃癌发病率大约在10万分之54.5。韩国胃癌发病率较高,与我国相似。经平均六年半的随访,发现Hp感染者比非感染者发生胃癌的风险高4.12倍。(见下图)曾经感染但成功除菌者与非感染者比较,胃癌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见下图)其他胃癌的高危因素还包括:年龄(高龄),吸烟,胃癌家族史,及胃黏膜萎缩。除菌治疗在各年龄段都有助于降低胃癌,获益较明显的年龄段是40~70岁之间,其中50~60岁之间的成功除菌获益尤为显著。
04临床问题
问题1:这篇韩国的研究成果是否适用于中国人群?
因为此研究的对象为韩国居民,属胃癌高发的人群,而且研究是回顾性设计,对于其他种群的人群是否适用仍然存疑。这篇研究所报道的韩国的Hp感染率与我国相似,而且韩国与我国的胃癌发病率相似,都属于胃癌高发,因此这项研究成果对于指导Hp治疗决策的制定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问题2:除菌治疗后还需要随访吗?
需要注意的是,此研究指出经治疗后约86%的感染者成功除菌,但仍然有14%的病人即使换用二线除菌治疗方案仍未获得成功除菌。这部分病人的数据被纳入未行除菌治疗组。这说明,如除菌失败,发生胃癌的风险并不会降低。所以除菌治疗后仍需要随访,以明确除菌效果,确认除菌成功。
问题3:Hp除菌治疗可以采用此研究中的治疗方案吗?
此研究所采用的治疗方案为:三种不同的质子泵抑制剂任选其一,联合阿莫西林1g与克拉霉素0.5g,三种药物均每日两次口服,连用7~14天。细心的您可能会发现,这个方案目前与目前推荐的方案略有不同。原因之一是,该研究的时间段,Hp对克拉霉素耐药比例还不很高,而目前治疗Hp药物的共识每年都可能有所更新,需积极跟进调整。
幽门螺旋杆菌以上,是对这篇文献带来的启示所进行的初步解读。因为只是一篇文献的观点,所以我们对这个意见保持开放态度。目前,对无症状Hp感染的治疗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尚未达成共识。近期,在国际顶级期刊中有专家呼吁,大部分胃癌是可以预防的,为了降低胃癌的灾难,应该采用更积极的预防手段。作为世界第一胃癌大国的中国,希望胃癌的全民预防能早日使这个健康大敌的全面退却。
防癌抗癌,阵线前移,让我们共同努力!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