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什么样的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24/5720169.html导读
年8月8日,“遏制细菌耐药,我们在行动ing——耐药革兰阴性菌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难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发展形式尤为严峻,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等,治疗手段和可用药物十分有限。会议期间,在医院张文宏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医院倪语星教授、医院胡必杰教医院宗志勇教授接受采访,围绕耐药菌感染防控发表观点、分享经验、指导方向。本文整理访谈精要内容如下,以飨读者。
张文宏教授、倪语星教授、胡必杰教授和宗志勇教授接受采访
Q
年5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并发布了《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也是着重强调的内容。您认为医疗机构应如何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评估?如何根据风险识别做好相关防控措施?对公众和相关部门有哪些呼吁和建议?
倪语星教授:
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评估一定是基于医疗机构历年持续监测的数据,否则风险评估无从谈起。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和观察到的某种耐药菌感染率的变化趋势,就能为相关学科提供明确的预警信号,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控。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多的相关文件和规范,而最重要的是要将这些措施执行和落地到位,才能真正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
意识上,我们要将耐药菌感染提升到传染病管理的高度,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的发现来自于前述的监测,包括患者监测、环境监测;切断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两个隔离,即空间隔离、接触隔离;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长期住院者、有抗菌药物或激素使用史者、存在基础疾病者、高龄者等都是需要我们重点保护的易感人群。
宗志勇教授:
关于耐药菌感染防控国家也已经强调了很多年,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很大亟待改进的空间。其一,除了文件,我们更需要相关“规定”来约束执行,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其二,需要资源匹配来支持执行,包括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等等。
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的实施,首先无疑是要充分遵循循证医学证据、做到感染防控的基本要求,同时更要结合各自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进行思考、判断和变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核心仍然是规范医务工作者医疗行为,加强公众教育、使其正确认识和使用抗菌药物。我们也诚挚期望国家能在新冠病*肺炎后疫情时期,继续延续对传染病防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的热度,继续强化耐药菌感染防控,继续提升公众意识,使公众对耐药菌感染保持“敬畏”,才能从思想上真正重视。
张文宏教授:
上海市于年成立了“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整合“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上海市抗菌药物监测网”和“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简称“三网”)临床、实验室、行*管理等多方力量,每年开展“三网联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科学管理—上海领航行动”项目,加强多部门联合,共同遏制细菌耐药。
与新冠病*肺炎疫情防控的力度相比,我们对耐药菌感染防控是远远不够的。理论大家都耳熟能详,但鉴于诸多的现实因素,很多措施实行起来甚至是举步维艰。例如对CRE患者的空间隔离,仅仅这第一步,医院硬件条件的巨大考验。因此,要做好耐药菌感染防控,加大资源投入是首要前提。粗略估计,如果国家对耐药菌感染防控的投入力度能达到本次新冠病*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半,则我国每年死于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人数或将减少几十万例。医院感染防控能被列入到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重要部分,从而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
胡必杰教授:
年7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也明确提出了“强化感染防控”要求。耐药菌感染防控首先离不开“顶层设计”。将耐药菌感染防控提升到传染病管理的高度,我们才能在法律管束下做到及时、如实呈报。其二是能力建设,除了专业的感控人员,其余的医务工作者也都应掌握感染防控技能。其三就是前面几位教授都谈到的资源投入。相信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正确引领和有力督导、相关学科同道的共同重视和积极努力下,我国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能够有所进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