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自日本的街头平民小吃おでん(中译:熬点),上世纪经日资便利店引入中国,摇身一变成为更接地气的“关东煮”。现在,关东煮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尤其是上班族喜爱的日常小吃之一了——嫩滑溏心的白煮蛋,多汁入味的去皮白萝卜,再来几串弹牙的魔芋丝和昆布卷,一份懒人的丰盛午餐就这么搞定了。不过你知道吗,这其中在东瀛食材界C位出道的魔芋,家乡其实来自中国。
关东煮,也是许多人的“深夜食堂”菜谱常客
Ocdp/wikimedia
魔芋的老家在中国
/在日本,从养生药材变身平民小吃/
魔芋Amorphophalluskonjac是天南星科魔芋属的多年宿根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云南、贵州和四川等西南各省的乡民,自古以来就有制作和食用魔芋的习惯——雪魔芋烧鸭子、辣炒魔芋等等,想想就让人垂涎三尺,无奈深夜只能辗转难眠。
今年4月,我在世界文化遗产“纪伊山地的灵场和参诣道(吉野山)”买到的魔芋丸子串
拍摄进击的多肉
将魔芋美味发挥到极致的日本原来并不产魔芋。但早在绳纹时代,日本就从朝鲜半岛引入过魔芋,后直到17世纪早期(江户时代),日本才从中国大规模引入魔芋。很长一段时间,魔芋的种植和制造加工技术都被垄断在一些藩主手里。之后由于种植和制作技艺的成熟和突破,加上日本官方的推广,在大正时代,魔芋才慢慢从僧侣贵族独宠的一味养生药材,变成街头巷尾的平民小吃。
大棚中的魔芋
JamesSteakley/wikimedia
魔芋在日语里被称为“こんにゃく”,发音为konnyaku,种加词konjac便是从日语名字得来的,其和名叫“蒟蒻芋”。蒟蒻(jǔruò)一名目前多见于中国台湾和日本,原指两种不同的植物。
根据7世纪末的唐朝学者李善在《文选卷4·蜀都赋》中注疏考证:“蒟”是一种爬藤的芳香植物,指的是胡椒科的Piperbetle,现多叫“蒌叶”,而“蒻”就是魔芋,又叫“蒻头”。日本一开始引入时也叫“蒻头”,而后以“蒟蒻”指代。
蒌叶是嚼槟榔的常见配料
Pamri/wikimedia
为啥徒手摸魔芋手会痒?
/魔芋收获不易,制作也不易/
魔芋的地面部分,看起来茎叶繁茂,亭亭玉立,其实这部分只是叶片而已。那高挺直立、带着花斑的“茎”,实际是它们的叶柄,可长到一个成年人那样高,再加上叶片是羽状复叶,不断地从叶柄分裂开来,于是就给人造成一种大树般枝繁叶茂的错觉了。事实上魔芋的茎埋藏在地下,呈扁圆形,肥厚肉质,这就是它们的食用部位。不过要培育成可供加工食用的块茎,往往要经过3~4年的等待时间。
图中底部的“大圆盘”就是魔芋可食用的块茎了
thebotanical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