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最专业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情况及酯化葡甘露聚糖对其吸附效果的研究
朱荣华北京奥特奇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8
摘要
近些年来,饲料企业和养殖户越来越重视镰刀菌属霉菌*素的污染,尤其是玉米赤霉烯酮类霉菌*素。不同畜种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敏感性差异较大,猪对其最为敏感。但是,饲用谷物一般都存在多种霉菌*素混合污染,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肉鸡、奶牛等其他畜种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敏感性。根据奥特奇多年来的检测数据,中国饲用谷物存在多种霉菌*素混合污染的现象。其中,饲料的玉米赤霉烯酮类检出率达到93.60%,不同省份检出率略有差异,但均高于87.50%,云贵川和两广地区的饲料样品玉米赤霉烯酮类检出率最高,达到%和99.06%。玉米副产物仍是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最严重的饲料原料,平均值达到.49μg/kg。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市场应用证实了,酵母细胞壁来源的酯化葡甘露聚糖(E-GM)可以有效地吸附玉米赤霉烯酮类霉菌*素,降低养殖过程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带来的风险,对各畜种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
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的真菌,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都可以产生类雌激素的真菌*素,即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又称F-2*素。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亲脂性的分子,可以高效地被小肠被动吸收和发生葡萄糖醛酸结合或磺化反应(Pfeiffer等,)。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的类雌激素的作用包括降低血清孕酮、过早分娩和降低繁殖成功率(Minervini和Dell”Aquila,)。然而,玉米赤霉烯酮的有害作用不仅局限于对繁殖性能的损伤,玉米赤霉烯酮也具有基因*性(Ouanes等,)和免疫*性(Marin等,)。
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产物(简称玉米赤霉烯酮类)包括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酮和β-玉米赤霉醇,它们均可能污染饲料,威胁动物健康。一部分玉米赤霉烯酮代谢产生α-玉米赤霉烯醇(α-ZOL)和β-玉米赤霉烯醇(β-ZOL),它们与其他代谢产物会共同存在于肝脏和其他消化道组织中(Dong等,)。α-玉米赤霉烯醇的类雌激素活性明显高于玉米赤霉烯酮,而β-玉米赤霉烯醇的类雌激素活性要比玉米赤霉烯酮低很多。不同畜种和器官组织中玉米赤霉烯酮降解为α和β玉米赤霉烯醇的酶差异很大,这也可能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畜种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尤其是猪对霉菌*素最为敏感,而家禽却有很强的耐受力(Pompa等,6)。
玉米赤霉烯酮类污染情况
奥特奇37+实验室使用自主研发的专利检测方法,37+?超高液质联用(UPLC/MS/MS),可以对38种霉菌*素进行精准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类霉菌*素可以精准检测四种,即:玉米赤霉烯酮、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和玉米赤霉酮。分析奥特奇实验室自年以来的数据(见图1),全球饲用谷物和饲料样品的玉米赤霉烯酮类检出率为26%,而中国相应样品检出率为93.60%。全球玉米及玉米副产物的玉米赤霉烯酮类检出率为35%,而中国相应样品检出率为98%。说明在饲料厂和农场日常原料品质控制玉米赤霉烯酮类污染时,不能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