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霉菌感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特别策划混凝土外加剂的自然霉变倾向与防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皮肤科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58077.html
混凝土外加剂的自然霉变倾向与防霉保质措施(续篇)徐苏申(揭阳市建宝建材有限公司,高工)

笔者在年,曾撰专文谈及混凝土外加剂的储存安全性问题,题名为“混凝土外加剂的自然霉变倾向与防霉保质措施”(刊载于《上海混凝土》杂志年1期P47~50)。自此至今的十三年间,外加剂领域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旧有的问题,其中就包括霉变,也滋生出新的动向。笔者根据自身对此问题的新认识和实践心得,对此题再做翻新解读和补续。

1外加剂保质安全储存的焦点问题是防霉

霉变,mildew或mouldness,系专指霉菌引起的工农业产品品质的劣化、变质。霉菌微生物,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种类繁多,营养谱极其广泛且“从不挑食”,故人类社会的所有工农业产品基本都躲不过“菌口”。除原菌菌落,即“菌的种子”外,发生霉变的四要素为:营养基、水、空气(个别细菌厌氧)和一定的温度。混凝土外加剂的物质组成和存储使用环境,即从出釜(母液产品),出缸(复配产品)直至加入混凝土的全过程中,上述四个要素一个不缺,因此难逃诸菌的侵袭滋生而发生霉变。霉变,会使外加剂的性能弱化、异常,并连带影响下游混凝土的品质,成为质量长链的一个严重隐患。因此,如欲确保终端产品——混凝土的质量,则必须控制上游外加剂的安全储存,此项保质工作可聚焦归结为:杀菌、防霉。

此外,影响外加剂保持储存的还有结晶、分层等非匀质化倾向,但以霉变为主要因素。

2混凝土外加剂组份材料致霉性分述

混凝土外加剂的组份材料,母液(主要是聚羧酸系)、大部分的功能剂和小料均有致霉性,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2.1不同母液的致霉性

上一代母液的合成生产,均使用缩合剂甲醛做原料。化学反应的基本理论之一是:如欲使反应进行得更完全、产品得率更高,就需要将参加反应的某一化学品过量(超理论摩尔比)。在生产萘系等母液的诸原料中,以甲醛最为价廉,因此无一例外是选定甲醛过量。甲醛,即福尔马林,具有优良的杀菌功能。因过量而留存于出釜产品中的游离甲醛,在未挥发殆尽的时间段内,赋予了上一代母液具有先天的主动防霉性,即继承有抗菌防霉的自卫基因。

在上一代外加剂中,醛酮系因其强碱性为细菌所不适,故抗霉性更优。

表征着科技进步而问世的聚羧酸高性能外加剂之所以“绿色”,是因其合成不使用甲醛做原料。但也正因为此,失却了主动防霉性,较易受微生物侵害霉变而被污染劣化。相比纯母液霉变的概率与霉腐的程度小于其复配产品。无热源工艺的产品、合成后不采用碱中和的产品(pH一般在3~4),因弱酸性环境宜菌,故易触发霉变。

醚、酯相比,一般认为醚类的致霉性甚于酯类。

2.2不同功能剂的致霉性

复配外加剂所用的功能剂可分为无机与有机两大类,聚羧酸多与有机类相配。

无机类功能剂中,含氮、含磷(膦)的化学品,如尿素、磷酸盐等,有一定的致霉性,但和有机类比,其程度要轻得多。

有机类功能剂,特别是与聚羧酸相宜配的缓凝保塑功能剂,普遍具有致霉性。

糖类:淀粉糖、麦芽糖、葡萄糖、蔗糖、糖蜜、糊精、糖钙……,是最对微生物“胃口”的,无一例外具有致霉性。并可能存在如下的排序:糖钙>糖蜜>葡萄糖>糊精>蔗糖……。笔者曾在广东自生产糖钙多年,发觉原料糖蜜只要截断外界菌源,不接触生水,也能保质存储很长一段时间。新近引入外加剂界的、用玉米芯生产糠醛的液体副产品,比较容易致霉。

羧酸、葡萄糖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酒石酸……和其盐类,也具有致霉性,但易霉性一般逊于糖类。葡萄糖酸钠,目前几乎成为聚羧酸经典的标配功能剂,其致霉性比较复杂。葡萄糖酸钠分:电解氧化法、多相催化法、生物发酵法三种不同的生产工艺,这三种生产工艺相比,以生物发酵法(采用黑曲霉菌发酵工艺)为易霉。复配产品采用晶体(固体)剂型的,致霉性轻于液体剂型的。采用正品液体剂型的,致霉性远轻于采用“三次母液”副产品的。据TY食品添加剂公司冯总相告,生产中,储罐内的“三母”,夏季三天、冬季五天后即会有菌片、菌块出现。

木质素:不同工艺(磺化法、亚硫酸盐法、碱法)、不同原料(木本、草本),制得的不同阳离子盐(钠、钙、镁)木质素产品,均有轻度致霉性(相比于糖类),但排序不肯定。

2.3不同小料的致霉性

引气剂:已知三萜皂甙类、松香类有致霉性。K-12、AES等直接合成类产品,包括消泡剂、稳泡剂无致霉性。

增稠剂:醚化淀粉、温伦胶、脂肪酸醇酯、纤维素及其衍生物有轻度致霉性。

当三大类具有致霉性的配方组份材料复配为一体,并且是水剂剂型,新添了“水”这个霉菌生存繁殖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正负得负”,由无致霉性的母液+有致霉性的功能剂和小料复配获得的产品会继承致霉性。故各类复配产品普遍具有致霉性。

固体粉剂形态的复配产品,基本无致霉性。即便是在南方高湿度的梅雨季节,也至多仅仅发生和停留在包装袋的外表层,不足为害。

3复配混凝土外加剂霉变的性状和危害

由于目前混凝土使用的外加剂,绝大多数是终端产品状态的复配型,霉变尤以聚羧酸为烈,故下文重点介绍聚羧酸系复配产品。

3.1聚羧酸外加剂霉变的表象

在一般正常的存储条件下,复配混凝土外加剂霉变的发生是递次渐进的,由量变过渡到质变。其表象有如下特点:

(1)快。热天在敞口储罐内静置存放两三天后,液面就有零星直径Φ3~5mm的丝状、絮状菌体、菌簇浮起。如储罐中该产品是处在有进有出、完全正常的生产节奏中(两天一送货),因不断有无菌低菌的新鲜产品加入,冲淡稀释了储罐内菌落的丰度,使霉变难以达到变质的临界条件,此状态一般不会加重和扩大。如在湿热季节再遇停产,节奏打乱,储存环境进入宜菌模式,一周后持续繁殖的丝状、絮状的菌体、菌簇会逐渐连片结块,发展为厚若毯状、毡状,面积可复盖10%~20%的储罐液面。

(2)产气(试验室的留样涨瓶,皆是此因所引起)。霉变过程伴随不雅气体产生。初时,嗅味较浅。严重时,转为恶臭,而且是一种类似下水道特有的那种腐臭,嗅味浓烈刺鼻。年8月在NT市HD公司卸货时(时值不定向微风),前至大门、后至运河码头,占地28亩偌大的一个搅拌站,无处不弥漫此嗅味。所产之气系由霉菌繁殖代谢所释放,自储罐底部泛起、上涌,严重时持续冒泡泛溢、出现挂壁流沫(笔者年夏在成都某站所见)。伴有霉块交替的若浮、若沉现象——产气附于霉块致其密度趋小、上浮;所附气体浮至液面后逸释,霉块密度再度趋大、下沉。

(3)变色。霉变程度较浅时,原液由清透转微浊,进而变为乳浊,再重显浅褐或浅绿色。个别特重的霉变,上部原液颜色渐深至不透明,泛深绿、浓绿色、甚至黑色,并有稠如鼻涕状的粘块产生。

(4)致酸。霉变致酸,储罐内复配产品的pH值会逐渐趋小。

3.2聚羧酸外加剂因霉腐造成的性变危害

外加剂霉变时,细菌吞噬的是有效物,转化产生的却是无用甚至有害有*的物质,引起复配外加剂综合性能的弱化和恶化,即性变,其直接后果是导致混凝土发生质量事故。

霉变,是微生物新陈代谢繁殖的直接结果,新陈代谢是以消化营养基为前提的。然而复配配方中的组份(营养基),然而复配配方中的组份不全是内中所寄生菌类所心仪的。比如细菌都偏爱糖类和羧酸类,而非外加剂的全部,特别不是母液。在存储过程中,混凝土外加剂的组份被选择性地消耗,引起原设计的配方组成发生不均等偏析,所赋予的全面综合性能发生弱化、缺损,有可能失去大部,因此无从确保混凝土的工作性,导致质量事故发生。

外加剂产品属建材领域,其霉变特征与后果,自有其特点,与食品、药品等入口的敏感类产品是迥然不同的。外加剂因霉而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其性变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寄生于外加剂中的菌类所选定的营养基(配方中的某组份)被食用、被消耗、被转化的程度(快慢、多少),系由霉变的内外部条件(菌种菌类、其起始群落基数、温度、湿度、pH值、氧气、流通扰动……)所决定,由此而造成的性变(外加剂性能缺损——不等比例和不均衡弱化)完全是随机的、动态的。有一周即失效大部的,也有跨夏季天后减水率仅损失15%的(见后文的案例),切忌不经验证作臆断。

笔者曾测试数个不同生产企业、不同配方、不同霉变程度的样品,一般情况下: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霉变的发生发展,在复配外加剂的多项综合性能中,以缓凝保塑性能所受影响为大。缓凝时间会递次缩短,坍损增快,严重时无缓凝,假凝、快凝,甚至速凝,此类多见于糖类缓凝剂配方,特别是采用糖蜜、糖钙的。除非极端偶然的情况,外加剂的主性能,即减水性和强度的增益性,其弱化的幅度不甚明显,即使有降低,也有限,30天内一般小于5%~10%。

3.3偶然的极端霉变案例

依进化论,霉菌微生物是低等级的生物,但大自然却赋予其具有比高等动物千倍乃至万倍的代谢能力。在条件宜可的情况下,细菌每24小时可繁殖72代,类似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可使所加害的工农业产品短期失能、失效甚至毁灭。在环保*策宽松的年代,东北某地一酒厂历来是将酒糟废料直接倾入邻厂江中的。因“宜可”的机缘未现,多年也无事。不料年的2月,可能是所有宜菌的条件凑巧齐聚叠合,使得水栉霉菌有机会暴发性地繁殖,以致于塞堵了某市的饮用水取水口,造成重大的水体污染事故(据说,下泻富菌水体出境后也影响了他国)。

以下举四个不尽相同的霉变案例。

案例一:初夏,“JS”混凝土公司因故停产6天,其储罐渐有恶臭逸散飘出。该外加剂系自产的聚羧酸型,全部采用液体剂型的原料。母液与液体葡钠购入不足10天,唯水剂木镁(采用集装箱液袋运输)已逾4个月。外加剂配方见表1。其时储罐内产品约还剩余20%左右。

在复产例行巡查中发现异常后,从储罐上部人孔观察,液面几乎为近黑色的片块物全部覆盖,嗅味呛鼻逼人不能久留,用长柄勺舀取罐内外加剂盛于烧杯(参见图1),上部为约10~20mm厚的团、块形,下部液体由原半透明的浅褐色变成通体发黑,基本已不透明,手捻漂浮糊状物,略黏且腻。取烧杯下部的液体与留样做了对比测试(为使检测更贴近生产实际,净浆、砂浆均采用与混凝土配合比同比例的“三粉料”)。试验结果见表2~4。

因霉变的产品余量不多(约2吨),按1:9与新配制的产品搭配后,约6天即处理毕。

案例二:华南某老资格液体糖钙生产厂,夏季有时采用“液体糖钙+原糖蜜”的配方做加强版的普通型缓凝减水剂。但因保管和发酵控制不慎发生霉变,生成大量的转化糖和转化糖钙,外加剂的缓凝性能异化为促凝、早强,年6月致使某站有四车混凝土,开出站不久即固结在搅拌车的筒体内。赔付的凿剔清理费用逾数万元。

案例三:华南某中型外加剂生产厂,为求降成本,使用经海路液袋运输的液体葡钠。该液体葡钠呈深咖啡色,密度1.~1.g/cm3,含固量约(36.0±1.5)%。但使用起来,常有假凝现象:有时到货验收时即发现,有时使用至半程才显现,多是初凝过快,终凝还算正常。性能飘忽捉摸不定,节省的成本又极为有限,后就弃之不用了。

案例四:笔者曾任HD搅拌站顾问。在年,公司决定淘汰萘系,改用聚羧酸系外加剂。6月19日某公司送达首批“中效”聚羧酸泵送剂,后因故暂停,产品静存于储罐。且一停即跨盛夏、至仲秋季节的10月15日方才启用,存期天。检视储罐,有臭味发出,液面已有15%左右的霉菌片块。依复检原则,对取自大储罐的霉变样与加防腐剂留存的小样,分别做了测试。其性能对比为:减水率16.6%比17.0%;出机坍落度T0:比mm,60min后的坍落度T60:比mm;混凝土8天龄期R8为17.3比18.0MPa。霉变的影响与后果有限,为保险起见,掺量从1.2%提高至1.4%,稍有泌水,但无大碍。

4混凝土外加剂产品霉变的防治措施霉变的上述种种表象,会有一定的预警作用,提醒使用者需要复检存货。但主动的、根本的办法还在于预防,和跟进的相应综合措施。措施一:合理变更,重新选择搭配的功能剂品种在设计配方时,尽量选用不致霉或低致霉的功能剂品种。外加剂配方设计师应在了解、把握诸多功能剂已知致霉性的基础上,在等效的前提下,谨慎改选不易致霉的功能剂,以从源头上予以避减霉害,但变更后很难做到恒性等效。牺牲产品性能,收缩用途,显然这不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办法。措施二:主动设防,在配方中新加杀菌组份,并合理地控制设防成本笔者在年的前篇文章中提出:复配配方中必须对霉菌“设防”,变听任被动为主动,是外加剂防霉变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工农业产品普遍采用的办法。选择高效、广谱、低*性、对保护对象无副作用、与内容物组份具有相容性、稳定性好、有效期长、使用简单容易、价廉的杀菌剂作为必要组份,对菌类主动设防,这是保质安全储存的根本办法。依笔者忖度,目前外加剂设防的难点有两项,一是因霉变导致事故的发案率不高而存有侥幸心理,二是顾虑增加成本。因此,焦点和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地设防。首先,需要准确地预测和把握“周期”,即正常的消耗节奏和由无菌至现微菌苗头的“窗口期”,以此天数为基推算最低、亦是最经济的杀菌剂量,先期加入。同时在储罐边配备使用便捷的杀菌剂“工作液”,一旦霉变出现(杀菌剂降至临界量以下),立即予以添加补续接力,恢复杀菌的功能,延长安全保质期。依笔者的防霉实践,保质10~20天的杀菌成本,约在15~25元/吨,占复配总成本的1.03%~2.18%(中效产品成本以1~元/吨计),这个比例是可以接受的。但不建议使用甲醛,因其性属缩合剂,有诱发催化聚羧酸发生二次缩聚副反应的可能,以致有改变主性能的风险。只要防霉措施跟上,霉变是可以设防抑制的。富含发酵杂菌的葡萄糖酸钠“三次母液”,是高危易霉产品。“TY”食品添加剂公司在其中添加了特效防腐剂(量仅25g/t),即可防霉20天。措施三:改进储存条件主动设防后再辅之以:储罐内壁重新刷有防腐功能的涂料,如铅丹漆;罐体内壁预喷浓度较高的防霉剂后再进料;给储罐搭建遮阳棚或将储罐移往阳光直射不到的背阴处;为人孔加盖以避免降水带入外来的菌种菌源,阻断入侵污染的途径;定期地开盖通风和经常地开泵搅动储液(加设一外循环管路,不时启动管道泵打回流扰动),以打破宜菌的静止储存状态;加强巡视、揭盖观察霉变的程度,及时捞弃漂浮的霉块,杜绝霉菌爆生的条件等综合的措施,可以巩固设防的效果,将杀菌、灭菌进行到底。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新阶段的标志之一是大国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在产品设计上是无缺陷、无瑕疵。外加剂产品的霉变,至少是一种品质的瑕疵,有瑕疵的产品也不利于立足目前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的外加剂市场。因此,迫切需要改变复配配方的观念,要认识到防腐是配方性能的刚性需求,防腐剂是配方的刚性组份,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只有树立新的质量观念,才能真正地将保质储存、安全使用落到实处。笔者游学有限,对霉变的观察不细,认知浅泛,案例也并不丰富和具有说服力。因此,观点难免偏狭,结论不一定准确,欢迎有兴趣的同行批判指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