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霉菌感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罗非鱼转内销,抢欧美鳕鱼,中国在吃鱼 [复制链接]

1#

前段时间,国内水产圈被一份名为《十字路口的中国:中国不断变化的水产品生产和消费分析》的研究报告给刷屏了。这份出自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最新研究报告,预测了我国在年,国内的水产品进口需求可能会增加两倍以上。

根据这份报告的分析,年,我国的水产品消费量将会大幅超过产量,会有万吨到万吨的缺口,大概率只能依靠进口。

为啥欧洲会对我国的水产品消费感兴趣?因为我国既是水产消费大国,同时又是水产加工大国和养殖大国,欧洲的养殖三文鱼等高端水产品需要中国这个充满潜力的市场,而欧洲同样需要我国养殖的罗非鱼、代加工的鳕鱼和远洋捕捞的金枪鱼等水产品,中国的水产品市场如何发展,将深刻影响欧洲乃至全球的水产品市场。

“自给自足”?

中国的水产业如今到底处在啥水平?或者如今中国在全球水产品贸易上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

我们先来看看我国年的水产品进出口数据。我国在年一共进口了万吨水产品,出口了万吨水产品,看起来是个水产品净流入的状态,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因为在我国进口的水产品中有超过半数(在年以前,这个数字超过70%)是从俄罗斯、美国和欧洲进口的以鳕鱼类为主的冷冻原料鱼。这些原料在我国的水产品加工厂加工成去皮去骨的鱼肉制品后,会再次出口到欧美国家。

一吨原料鱼加工后能出来半吨左右的成品,如果粗略算冷冻鱼占总进口量的一半,也就是万吨的话,那么加工再出口的鱼肉制品就是万吨,减去这部分的话,我国的水产品进出口其实呈净流出的状态。

当然实际情况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其实光从我国的水产品进出口量的数据上,我们就能看到,我国虽然是水产品消费大国,但对全球水产品的供应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压力”——既没有太过依赖进口,也不是个水产品输出大国,而是基本做到了“自给自足”。

近几年,我国国内的水产品年消费量超过0万吨,除了近海和远洋捕捞贡献的万吨,其余都是国内的水产养殖业贡献的,特别是淡水养殖的鲤科鱼类,一条草鱼,更是全球养殖量最高的鱼种,年产量超过万吨。

我国如今每年的水产品消费量超过欧洲、美洲和非洲总和,虽然处在“自给自足”甚至还能输出水产品的状态,并没有给全球的水产品供应带来太大的影响,可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内水产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个“进出口平衡”的状态终将会被打破。

如果中国开始大量进口水产品,这势必会深刻影响到全球水产品供应的格局,这也是欧洲这份研究报告所关心的,毕竟,吃鱼对欧洲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粮食安全。

发展中国家“养活”发达国家

据统计,全球每年的水产品贸易,有超过三分之二的量,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口的。拜野生渔业资源衰退,水产养殖业兴起,发达国家靠进口发展中国家养殖的水产品,既满足了国内的水产品需求,又转嫁了环境成本,可谓非常“惬意”。

而发展中国家只能在不断消耗国内的渔业资源的同时,又付出巨大的环境成本来养殖供国内消费和出口的水产品,“吃力”又不讨好。

发达国家就以美国为例。因为卓有成效的渔业管理政策,美国境内有还算可观的渔业资源,如今是全球第四大渔业捕捞国,但光靠渔业根本无法满足国内的水产品需求,再加上,美国为了保护本国渔业资源,在去年5月份之前,美国全境基本禁止近海鱼类养殖,所以,美国有近90%的水产品消费依赖进口。

发展中国家则以越南为例。越南很早就凭借国内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而且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走出口路线。凭借虾类和巴沙鱼这两个主力品种,越南每年将超过半数的水产品出口到全球,算是全球水产养殖大国。

虽然去年越南的水产品出口创汇近90亿美元,但对环境的造成的压力也非常大,特别是虾类养殖,对红树林等沿海环境的破坏非常大,国内也深受环境破坏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之苦。

而中国的情况有点特殊,虽然头上顶着多个第一:第一水产品出口大国、第一水产品进口大国、第一水产品养殖大国、第一水产品消费大国,但对全球水产品贸易来说,影响最大的部分,却是在水产加工领域,特别是全球每年有超过40%的鳕鱼在中国加工,是全球举足轻重的水产加工中心。

我国也出口养殖的水产品,但影响力就没有想加工业那么大了了,最著名的莫过于“制霸”美国市场的罗非鱼,虽然在美国市场“红极一时”,却因为贸易战慢慢被“边缘化”,国内的罗非鱼养殖业不得不回头开发国内市场。

概括一下全球水产品贸易格局,一两句话还是能说得清楚的。

欧美发达国家,吃鱼主要靠捕捞和进口,而且对进口有比较高的需求,虽然也养鱼,但养的主要是高端的三文鱼;

发展中国家,吃鱼基本靠捕捞和自己养,像很多非洲国家,水产养殖才刚刚起步,自己养殖的都还不够吃,就更别提出口了;

南美洲和东南亚又好一点,水产养殖业在满足国内市场后,已经开始搞出口了;

中国算是特例,抛开“水产加工中心”不说,看似进出口比较“平衡”,其实平衡正在被打破。一边是中国水产养殖业开始搞“出口转内销”,而且也像欧美发达国家一样,依靠进口水产品来缓解国内不断上涨的水产品需求。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水产品贸易中的一个“超级变量”。

超级变量

中国水产品消费的上限在哪里?年,我国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为11.4公斤,而猪肉消费量则是水产品的两倍22.8公斤。边上的日本和韩国,还有那些爱吃水产品的西欧国家,人均水产品消费量都数倍与我们。

当然不是说我们国家的水产消费量也会向这些国家看齐,根据我国的人口数量,这个并不现实,但仅仅只是接近甚至是取代国内的猪肉消费所增加的水产品消费量,对如今的全球水产品贸易来说,就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所以现在谈上限就跟欧洲的研究报告谈十年后的缺口一样只有参考意义。但实实在在的改变,正在发生!

因为疫情或者贸易纠纷,我国的部分曾经专门走出口路线的水产养殖企业,开始纷纷转型内销,也许国内不断上涨的水产品需求,对它们来说,反而是个更加明智的选择。就连曾经只是在我们国内走个加工流程的鳕鱼类产品,也开始被国内市场“截胡”。

“接地气”的金鲳鱼

在疫情发生前,我国广西北海的出产的养殖金鲳鱼主要供应欧美市场,因为疫情关系,当地养殖户从去年开始,就改变养殖策略,将投苗时间从12月提前到8月,准备走一条内循环的新路。

提前投苗,就是为了赶在我国的休渔期结束后上市,填补因为休渔造成的海鲜市场短缺,而且根据去年的投苗量估计,这批供应国内市场的金鲳鱼产量将超过50万吨,如今已经陆续上市。

对广西的金昌鱼养殖户来说,提前投苗还有很多好处,不仅能够减少养殖成本,缩短养殖时间,还能能够避开传统的台风多发季节,简直百利而无一害。如果国内市场能够吸收这些金鲳鱼,出口的意义也就不那么大了。

罗非鱼的内销之路

因为中美贸易纠纷,中国南方的罗非鱼养殖重镇广东和海南的罗非鱼养殖户正在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曾经的主力市场美国开始大幅“缩水”,虽然罗非鱼在国际市场是热门品种,而且依靠成本优势,中产的罗非鱼可以选择的市场很多,但因为疫情等其他各类因素,导致产业发展遇到困境。

怎么办?走内销!罗非鱼虽然在我国早已经是传统养殖鱼类,而且在产量上排名第六,年产量接近万吨,但因为没有像小龙虾一样,在很多年前就着力开发国内市场,而是走上了出口路线,所以在国内的知名度并没有起来,反而因为各种负面因素,在国内口碑不佳,还不如越南的巴沙鱼在我们国内市场混得好。

海南政府在去年推出了一个“海南鲷”的全国推广项目,中国罗非鱼之都,广东的茂名市也不甘落后,直插中国腹地——“吃都”成都进行罗非鱼推广。虽然国产罗非鱼想要在短时间内打开国内市场并不容易,可如果能够一步步推广开来,这对全球罗非鱼的供应肯定会带来重大的影响。

把鳕鱼留下

差不多有20多年了,中国一直是全球鳕鱼类贸易重要的加工中心,虽然这几年的加工量一直在下降,但至今仍有差不多40%的鳕鱼在中国加工完成。

作为欧美传统的水产消费品种,鳕鱼曾经一直贴有一张“欧美专供”的隐形标签。可随着时代变迁,全球的鳕鱼消费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随着欧美零售巨头进入中国各大城市,国内的消费者可以在冷冻区看到整排的冷冻鳕鱼类制品,虽然大部分沿海地区的居民还是倾向于食用热气水产品,但因为宝宝辅食和快节奏生活,冷冻鳕鱼块开始在中国有了一定的消费群体。

鳕鱼捕捞大国俄罗斯,一边在提升自己的水产品加工能力,从中国水产加工厂夺回产业利润,一边却非常看好中国国内的鳕鱼消费市场,有俄罗斯水产公司已经开始跟中国企业合作,开发中国的高端狭鳕鱼市场。国内的水产加工企业也因为出口受阻,开始逐步试水鳕鱼制品的内销。

如今全球的鳕鱼类鱼种的捕捞量基本稳定在了万吨左右,而中国的鳕鱼消费兴起,正在影响欧美市场的“鳕鱼安全”。

结语:

虽然这些都仅仅只是个案,而且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步消退,全球贸易恢复正常,部分出口转内销的还是会回到原来的轨道,但中国水产品消费不断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中国的水产品消费市场是全面成熟的综合性市场,几乎对全品类水产品都有需求,势必会成为全球水产品的“争夺者”和价格“助推器”。

对全球水产品供应链来说,随着中国水产品市场的崛起,除了需要中国国内水产养殖业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来填补缺口外,对水产品进口的需求大概率会不断增大,而且从全球范围看,各国对水产品需求都在呈现上升趋势,会进一步加剧水产品供应短缺。

为了保障未来的水产品供应,唯一能够寄托的,只有水产养殖业。水产养殖是全球公认的,最具饲料利用率和养殖效率的养殖项目,是解决粮食危机的重要选项,而且对国家来说,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环境保护(低碳)方面,都远优于发展畜牧业,所以,可持续、高效地发展水产养殖业,也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了。(完)

感谢阅读,喜欢本文,就点个赞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