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霉菌感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春季养生保健三 [复制链接]

1#

34、春季宜防甲型肝炎

每到春季,甲型肝炎会形成一个发病高峰,这已发展成一种自然规律。因此,春季宜防甲型肝炎。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甲肝从感染到发病,仅有短短的30天左右。甲型肝炎有其特点:据统计有65%以上的病人起病急,多有发热、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厌油腻、恶心呕吐、腹痛或腹胀)明显,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染,肝肿大,*疸病例较多。但是,甲肝并发症少,不易转成慢性,病死率也较低,传染性极强。

在春季生活中,预防甲肝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切断传播途径,管好水源、饮食和粪便,做到饭前、便后仔细用流动水洗手;二是餐具、茶具、毛巾要单独使用,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三是不吃半熟菜,少吃凉拌菜,水果要洗净削皮,街上吃食物尽量自备餐具;四是减少串门和在拥挤场所逗留的时间;五是防止过于劳累、睡眠不足、受寒和酗酒;六是与甲肝有密切接触者,在1周内应注射丙种球蛋白或甲肝疫苗进行预防。一旦染病,医院隔离治疗。

35、春季宜防腮腺炎

腮腺炎,俗称“猪头风”、“胖腮”等。它是由腮腺炎病*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可通过接触、飞沫等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冬春交替季节,很容易发病。因此,春季宜防腮腺炎。

现代医学总结和概括出腮腺炎的主要症状是:以耳垂为中心的耳垂下方肿大,伴有明显疼痛或压痛、张口困难、发烧、食欲下降等。一般潜伏期为2~3周,先是一侧肿大,接着另一侧也出现肿大,并伴有疼痛和热感。在这段时间里,应对病人进行隔离,消肿一周后,就不会传染了。

在春季生活中,有一些人因腮腺炎病*感染,而引起颌下腺肿大,其症状与腮腺肿大类似,两者均可服用病*唑(新博林)。这种药在服用一个治疗周期后,会达到药效的饱和度,即使肿胀没有完全消退,药物也会慢慢在体内发挥作用。若服药治疗一段时间后,肿胀还未消除,可继续服用其他的抗病*性药物。

腮腺炎病*有多种类型。如果被某种腮腺炎病*感染,治疗后就会产生对该病*的抗体;但再被另一种腮腺炎病*感染,还会长“痄腮”。所以说,长“痄腮”不是终生免疫性疾病。腮腺炎引起的合并症很多,如腮腺炎脑炎、睾丸症等。所以,得了腮腺炎要及时治疗。

腮腺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3岁以上抵抗力差的儿童和成人,均容易受到感染。冬春交替时节一定要警惕腮腺炎,尽量减少与腮腺炎病人接触,一旦有异常现象出现,立即找医生处理。

36、阳春时节宜防水痘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在孩子们中间,很容易流行水痘。因此,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阳春时节宜防水痘。

水痘是由病*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在整个发病期间,都有传染性,而且传染性很强。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水痘的潜伏期多为半个月。其主要特点是:起病较急,先出现发热、头痛、咽喉痛、乏力不适、四肢酸痛或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症状。通常说来,发热在39℃以下,一般经过2~5天消退。在发病24小时内会出现皮疹,由躯干向头面部和四肢蔓延,起初为针尖大小的散发性红斑,迅速变为丘疹,在数小时至1天内,发展为绿豆样的水疱,周围可有红晕。水疱开始为清澈的水珠状,以后逐渐浑浊,疱壁薄而易破,常伴有瘙痒,2~3天后干燥结痂,随后痂皮脱落,2个星期后愈合,不留疤痕。

病*不仅引起小“豆豆”,而且皮肤瘙痒,如果抓破后,还会导致皮肤黏膜的继发感染,甚至会出现急性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脓*血症和败血症。同时,情况严重的,还会并发肾炎、心肌炎。

在春季生活中,预防水痘首先要做患儿的隔离工作。要从发病到皮肤完全干燥结痂,才可解除隔离,而接触过水痘患儿的易感儿童,应观察3个星期。患儿每日要更换内衣,清洗干净后,煮沸30分钟消*。房间可以阳光或紫外线消*。

此外,除了按医嘱服药外,还应注意家庭护理;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蛋白质。如果皮疹瘙痒难忍,可口服抗组织胺药物,再涂些红汞(红药水)。皮疹痂皮未脱落时,可用温水擦洗,但不可洗澡。

37、早春时节宜防心肌梗死

早春时节是一年之中人们最容易得病的时期之一。在我国民间,早已有“可度三九,难耐春寒”之说。从医学道理上分析,此时易患心肌梗死,与一些老病号一下子不能适应季节的变化,特别是气候由寒冷转向温暖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早春时节宜防心肌梗死。

我国大陆的春季天气特点为:时而冬冷,时而夏热,忽而干燥,忽而阴湿;气压亦时高时低,很不稳定。春天吹来的寒风,对人体的刺激很大,如果总是把春风当成送暖而疏忽大意的话,往往会由于这种寒冷的突然袭击而患感冒。在春季生活中,有的老年人由于患有冠心病,经不住气候的骤然变化而易突发心肌梗死。

医学研究认为,“倒春寒”的冷空气,是促发心绞痛的罪魁祸首。实验证明,当骤然吸入5℃~10℃的冷空气时,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往往会出现类似心绞痛的改变。

由于寒冷的刺激,心肌耗氧指数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末梢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使心肌缺氧。另外,寒冷还可能激发冠状动脉痉挛。统计资料表明,有67%的心肌梗死病人发病与寒冷相关。

38、春季宜防面瘫

春季,春风拂面,有的人的嘴一下子被“吹”歪了。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面瘫”。因此,春季宜防面瘫。

面瘫,即面部神经麻痹,是一种轻型的中风。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青年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主要症状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出现不对称瘫痪;患者面部表情动作完全丧失,眼睛不能完全闭合,前额无皱纹,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口唇向健侧歪斜;不能做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有的病人可能舌前三分之二味觉减退或丧失,部分病人还有耳后疼痛的病史。轻度者一般在一个月内恢复功能;中度者3个月至半年恢复;重度者不易恢复,往往并发有面肌痉挛。

在春季生活中,只要多加注意,是可以预防面瘫的发生的。一是注意保暖,宜避开风寒对面部的直接袭击。尤其是年老体弱、病后、过劳、酒后及患有高血压病、关节炎、神经痛等慢性疾病者,尽可能不要迎风走。二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春天,风和日丽,气候宜人,正是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好时光,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可选择不同锻炼项目,如散步、跑步、体操、打太极拳、爬山等。三是多吃果蔬。冬季进食新鲜蔬菜较少,摄入维生素不足。因此,春天应多吃蔬菜和水果。如韭菜、春笋、芥菜、油菜、香椿芽、香菜、马兰菜等,既可增强体质,又可增强抗病能力。

39、春季宜防“流感”

春季气候变化无常,稍有不慎,病*、细菌等病原体,很容易乘虚而入,使人发生流行性感冒。因此,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讲,春季宜防“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它是由流感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携带的病*,通过呼吸道排出,污染空气和生活用具,并传染给其他的健康人群。它不同于俗称“伤风”的普通感冒,其传染性很强,可以波及全国乃至全世界。

春季患流感的病人主要症状有:病人突然发烧并持续高烧,体温高达38℃~40℃,头痛、咳嗽、打喷嚏、全身酸痛无力,不想吃东西。身体健壮的病人,一般7~10天可恢复。身体差的孕妇、老年人、儿童,很容易发生呼吸道并发症,如孕妇容易发生肺部炎症,或导致胎儿死亡;老年人和儿童,易并发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心肌炎等病症。

另外,由于病人抵抗力差,也很容易受到其他细菌的感染,后果很严重。

那么,在春季的生活中,怎样预防流感呢?

第一,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好措施。现在,在我国交通发达的城市,大部分健康人群都接种了流感疫苗。只有一些中小城市和交通不便地区,由于人们卫生知识缺乏,未能及时地接种流感疫苗。

第二,采用药物预防。如果本地区已经有流感流行,而又未接种流感疫苗的人,采用药物预防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措施。在我国,既经济又可靠的便利药物有中成药板蓝根,每日早晚各冲服1包;西药有金刚烷胺,成人每次口服毫克,日服2次,小儿按医嘱服用。

第三,其他有效的预防方法。一是调整工作的节奏,减小压力;不要太劳累,保证睡眠时间,以提高人的免疫功能。二是注意冷暖,保持呼吸道通畅。三是随时洗手,降低流感病*的传染性。四是加强锻炼,增加血液循环,改善体质;冷水洗脸,加强人体抗寒防病能力。五是开窗睡觉,让空气流通,减少室内病*的污染。六是勤晒被褥,利用日光中的紫外线杀死病*。

40春季宜防“流脑”

流脑,全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冬末春初,特别是2~4月份为流脑发病的高峰期。流脑病菌主要栖居在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当病人或带菌者说话、咳嗽、打喷嚏时,病菌随飞沫喷出,人们一旦吸入了含菌的飞沫,有可能被感染而发病。因此,春季宜防“流脑”。

研究现代儿童病学的专家们指出,儿童由于抵抗力低,更容易感染发病。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流脑”的发病率最高。有的暴发型病人,其病情发展极快,出现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若救治不及,有生命危险。

“流脑”的起病虽然急骤,但如果注意观察,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早期发病迹象的。例如:有些孩子会出现头痛、发热呕吐等症状;婴儿可能有哭闹、烦躁、不肯吃奶或昏睡等表现;还有些患儿的皮肤、口腔黏膜或眼结膜等处往往会出现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家长若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上述情况,则可视为“流脑”的“苗头病人”,医院请医生诊治,以防病情发展和恶化。

春季的“流脑”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及时给儿童接种“流脑”疫苗,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二是要增强卫生意识,注意自我保健,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晒衣被和枕头,经常让孩子到向阳无风的户外去活动,以减少或避免发病。三是在“流脑”发生的地区,儿童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的场所去,以减少病菌感染的机会。四是注意早期发病。

41、早春季节宜防肺炎

早春季节,温差变化较大,是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的季节,也是肺炎和其他呼吸系统感染的高发时期。因此,早春季节宜防肺炎。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肺炎按病因可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性肺炎以及由支原体、衣原体、*团杆菌感染引起的非典型肺炎等。

临床实践得出的结论认为,春季最常见的肺炎是细菌性肺炎。常见病原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其诱因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受凉;临床症状多为发烧、头疼、剧烈咳嗽、咳痰,初为白黏痰,2~3天后可出现*浓痰,有时可出现铁锈色痰。化验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可达80%以上,X光片可呈现大片状或斑片状的实变性阴影,痰液中可培养出病原菌。

病*性肺炎是由流感病*、副流感病*、腺病*等引起的肺炎,其中以流感病*性肺炎最为严重。病*性肺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多见于婴幼儿。病*性肺炎起病可急可缓,症状有头疼、乏力、发热、咳嗽等,1~2天后呼吸增快,症状加重,两肺可闻湿啰音,重症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及休克。

非典型肺炎是相对于经典的“大叶性肺炎”而言,因早期发现这种肺炎时其病原体尚未完全明确,临床症状也不够典型,所以称为非典型肺炎。现在,一般把由衣原体、支原体和*团杆菌等介于病*和细菌之间的微生物引起的肺炎称为非典型肺炎。其早期表现为:乏力、头疼、食欲下降,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高烧、畏寒、咳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咳少量白黏痰或带有血丝痰,胸部X光片可见两肺条索状或点片状阴影,血常规化验白细胞一般正常或偏低。非典型肺炎具有传染性,主要是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染,人群密集的地方往往是致病的“高危地带”。

和细菌性肺炎相比,非典型肺炎持续时间长,有的出现*疸、肾功能损害、呼吸困难、紫绀、昏迷等肺外表现。痰液中一般很难培养出病原菌,需要做血清血检查。在发病初期,由于抗体还未形成,血清血检查结果多为阴性,只有在患病一段时间后,血清抗体才能由阴转阳。临床上,血清血检查结果出来后,再进行治疗就太晚了。所以,非典型肺炎的血清血检查,在临床上只有诊断意义,治疗的意义不大,主要依靠医生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和对病情的全面分析判断。

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只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病情控制后要持续治疗2~3周,以避免复发。

在春季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细菌性肺炎还是非典型肺炎,都是可以预防的。

预防肺炎,最重要的几条生活保健经验是:一是平时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二是生活要有规律,注意休息,防止着凉感冒;三是老年人和孩子在呼吸系统感染季节,尽可能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室内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医院探视高烧不退或肺炎病人,如果需要探视,要戴多层纱布的口罩;五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冠心病和慢性心衰的病人要下决心戒烟。

42、初春宜防肺结核咯血

每到初春,在结核病防治所诊室里,前来就诊的肺结核咯血的病人,比其他季节多。因此,初春时节宜防肺结核咯血。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咯血是肺结核常见症状之一。在临床实践中,约1/3的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均有过不同程度的咯血。有关研究人员在对肺结核病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初春时节,肺结核容易出现咯血的原因之一是忽视了预防保健工作。

事实上,初春时节,注意做好预防工作,完全可以有效地把诱发咯血的因素降到最低限度。因此,初春时节,肺结核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气候与该病的关系。对于肺结核患者来说,初春乍暖还寒,早晚气温偏低,要注意保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睡过热的电热毯或火炕。

第二,生活要有规律。起居有时,锻炼适度,饮食应清淡,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多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辛辣食品,戒除烟酒,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较强的饮料。

第三,保持稳定情绪,防止过度疲劳。尽量不要在室外停留过长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如长途旅行。

第四,排除诱发因素。当病人发生了痰中带血或少量咯血时,家人要及时安慰病人,不要精神紧张,避免精神刺激,嘱咐病人绝对卧床休息。进流食或半流食,不宜食高热量饮食。排除诱发因素,积极止血,对症治疗。

第五,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刺激性剧咳。有时病人会突发大量咯血,作为家属必须沉着、冷静,立即送病人到离家近且条件、设备好些的结核病防治机构诊治。同时,指导病人侧卧,颈部倾斜于床边以利于血液的咯出。嘱咐病人不要深呼吸、屏气,不可将血咽下,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刺激性剧咳。

第六,坚持服药。在咯血治疗期间,无特殊情况,不必停用抗结核药。

43、春季宜防中风

中风是中医的病名。中医认为,“春主风”,与“风”有关的疾病,春季最容易发生。从西医研究结果来看,高血压是导致中风的罪魁祸首。随着春季气温的不断升高,血液循环加快,血压也随之升高。当血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而中风。所以,春季宜防中风。

从表面的情况看,高血压是中风的危险因素。其实,血压高或血压低,同样是中风的“高危因素”。血压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生理状况的不同,也具有一定的波动幅度,但一般变化幅度不超过10%。高血压病人的血管,一方面由于长期承受的压力较大,处于痉挛状态,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另一方面血管内皮细胞处于痉挛状态,加快了内壁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这样在脑动脉壁增厚、变硬、变脆、管腔变细的病变基础上,一旦血压波动过大,极容易引起中风的发生。当患者的血压突然增高时,就会发生脑血管破裂,造成脑溢血;如果血压下降过快或幅度过大,也会使血液流动变缓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形成脑缺血性中风。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暖中有寒,暖寒交替,有时一日气候三变,忽风忽雨,忽冷忽热。寒冷可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外周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引起脑出血。当然,寒冷还会增加血纤维蛋白原浓度,引起血黏稠度增高,造成脑血栓形成。温暖可使人体交感神经受到抑制,外围小动脉舒张,导致血压降低。血压的骤降,也是造成脑缺血中风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春季温差较大的日子里,有中风倾向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同时,患者要注意血压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当然,中风是有先兆的。大约70%的病人有以下早期信号:突然眩晕或头痛,视物不清或突然舌根发硬或失语,突然肢体麻木或活动不便,无原因的嗜睡等症状。一旦发现中风先兆,应立即卧床休息,保持镇静,避免紧张,就近就医,要尽量减少移动,防止头颈扭曲,多应偏向一侧,以免突然呕吐引起窒息。

44、春季宜防鼻出血

春季,由于风大、尘多,空气干燥,容易导致老年人鼻腔黏膜干燥,细小血管扩张而破裂出血,如鼻出血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因此,老年人宜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鼻出血。

第一,宜调节室内湿度。居住环境干燥时,可多喷洒些凉水或摆放几盆鲜花,既可增加室内美观,又可调节室内湿度。有条件者还可安装空气加湿器,效果更佳。

第二,宜合理调摄饮食。春季饮食,宜以清淡为主。但是,不要忽视补充营养,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这类食物具有保护血管的作用。同时,多饮温开水、鲜果汁、茶水等,既能补充体内水分,可又湿润鼻腔。

第三,宜局部用药防治。春季鼻子易出血的人,可以在鼻腔内适当涂些红霉素软膏,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对于出血不止者来说,需用麻*素或肾上腺素药棉、纱布紧紧填塞鼻前孔,也可以局部使用凝血酶、云南白药等药物来进行止血。

第四,宜及时抢救处理。经采取上述方法处理后仍出血不止者,医院,明确病因,抢救治疗。

45、早春时节宜防漏肩风

漏肩风,又称“冻结肩”、“肩凝”、“肩关节周围炎”。50岁左右的人发病率较高,所以,又有“五十肩”之说。漏肩风多在早春时节发病,因此早春时节宜防漏肩风。

在临床上,漏肩风具体表现有三:

第一,自感痛。肩关节周围广泛性疼痛,初为酸痛或刀割痛,怕冷、疼痛逐渐加重,以夜间疼痛为重。疼痛可以逐渐向颈部或上臂扩散。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活动时疼痛加重。

第二,压痛。在肩关节周围有广泛性压痛,病程长久者,肩部肌肉(三角肌)可以出现萎缩。

第三,功能障碍。肩部活动逐渐受限,主动性与被动性活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以上臂上举、外展及外旋最为明显,高举时有扛肩现象。严重时不能梳头、穿衣、脱衣、洗脸等。

“三分疗,七分养”。自我保健是恢复健康的又一重要举措。这里所说的“养”,除了指加强营养、适当休息之外,主要是指正确的功能锻炼,动静结合,促进早期痊愈。

预防漏肩风的主要措施是:

第一,熊步晃肩。站立,体前倾,双手握拳,两上肢自然下垂,双膝微屈,踏左步,两上肢向左晃肩。再踏右步,两上肢向右晃肩。如此交替连续晃动,幅度由小到大。重复10次后休息,做2~3遍。

第二,原地云手。站立,原地做太极拳云手的动作。幅度由小到大,连续10次后稍息。可重复2~3遍。

第三,耸肩环绕。站住,双手搭于肩部,向前向后连续环绕10圈,还原稍息,再做向后向前环绕10圈,环绕动作要慢,幅度由小到大。重复2~3遍。

第四,双手托天。站住,双手各指相交,自腹前徐徐抬起,举平后翻掌向外,继续上抬至最大限度。保持片刻后,两手分开,两上肢向各侧划弧落于各侧。重复8~10次。

第五,扶持牵引。患者双手把持固定物体如床沿、桌边,做下蹲动作,用体重牵拉患肢向上举直。再用双手持身后的固定物体,做挺胸腹动作,牵拉患肢向后。

第六,抱颈展臂。患者取坐位,双手插指抱于颈后部,两肘先同时向内挟抱,再用力向两侧展臂,幅度尽量大,反复进行。

此外,“秋勿忙加衣,春忌早减棉”。早春由于湿气浓,雾又多,风寒常侵入于不知不觉之中。所以,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湿气的侵袭,以降低发病的几率。

46、春季宜防“三疹”

从儿童保健的角度看,春季宜防“三疹”。

第一,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热性传染病。它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初春为主要发病季节,患者多为小儿。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麻疹主要症状有:发热,常在39℃~40℃以上,还有流鼻涕、打喷嚏、眼结膜充血,此期约3~4天,称为麻疹前驱期。这时,约90%的病儿口腔内可见有麻疹黏膜斑,据此可明确诊断。在一般情况下,发热第4天见疹,出疹的顺序是耳后、发际、颈部、前额,然后迅速地由上而下遍及全身,最后四肢。随着体温的逐渐恢复,皮疹也依出疹顺序而消退,出现麦粒状的脱屑,并留下棕色的沉着。

研究儿童病学的专家们指出,麻疹患儿如果治疗护理不当,也容易出现并发症,较常见的有麻疹肺炎、麻疹喉炎、脑炎等。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预防麻疹的有效方法是:注射麻疹疫苗,与麻疹病人密切接触者应观察14日。在麻疹流行期间,对易感者在接触麻疹病人的两天内,应立即接种麻疹病*活疫苗,以达到防止麻疹流行的目的。

第二,风疹。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风疹是由风疹病*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较轻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是低热、轻度上呼吸道发炎、出疹和耳后与枕部淋巴结肿大。

风疹病人是唯一传染源。患儿体温一般比麻疹低,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有流鼻涕、流泪等现象。常在发热后的24小时内出疹,疹子在面部和颈部,可在一日内遍及全身,第三天可以融合成片,极似麻疹。但是,其疹子比麻疹小,呈浅红色,疹子从第四天起依次消退。退疹以后,无棕色的色素沉着斑。

风疹对孕妇有很大的危害。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如果感染风疹病*,容易发生胎儿畸形、死胎、流产等,最好终止妊娠。

风疹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并要加强护理,让孩子卧床休息,给孩子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风疹病儿在出疹5天后,就没有传染性了。

第三,病*疹。病*疹主要在春季以飞沫经呼吸道传播。病*疹一般为柯萨奇病*、呼吸道合胞病*等所致。近年来,春季患者日见增多,感染者多为1~12岁的儿童。它的主要特点是疹子出现无顺序,以胸、腹部疹较多,其他部位少见,且皮疹消退快,最后不留痕迹。感染病*疹时,可有耳后、腋下淋巴结肿大。病*疹传染性较强,感染了病*疹,需立即住院隔离治疗。患儿家里及学校教室都要进行空气消*,且要常开门窗换气,使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以利防病保健。

47、春季劳动宜三防

春季阳气升发,气温变暖,空气由干燥变湿润,使皮肤润泽。因此,在劳动期间,应结合春季这些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第一,宜防风。春季从事劳动,应防风邪的侵袭。从事体力劳动时,机体容易感到燥热,出汗以后,如果脱去衣服,风邪容易乘虚而入,导致产生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挟湿等以“风”为主的外感病症。因此,应尽量避免在“风口上”从事较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劳动间隙,应及时擦干汗水,避免风吹,若已出现有伤风的先兆症状,如鼻塞、打喷嚏等,宜及时用生姜、甘草、红糖煎汤饮服,使微汗出,即可防之。

第二,宜防寒。初春气温变化较大,忽冷忽热,在气温较暖环境下劳动,不要过多脱掉衣服,以防气温下降时,寒冷空气对机体的侵袭;休息之际,要注意及时地增加衣服。

第三,宜防湿。所谓“湿”,并非春季主气,然而春气升发,湿气易于上蒸,加之阴雨太多,湿气较重,农民经常在田间作业,更容易患风湿性关节炎、挟湿症感冒等病症。所以,宜防止湿邪为患。如雨天到野外作业,必须有防雨器具;田间劳动,宜穿上高筒水鞋;居处或工作场所,也要防潮湿,汗湿的衣服宜勤换勤洗。

临床上,单纯的风证、寒证或湿证是较少见的,实际上大都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为患。因此,春季劳动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应综合考虑,合而防之。

48、春季儿童宜防肠道病*群病

研究儿童病学的专家指出,预防肠道病*群病,宜在春季。

肠道病*群病是由柯萨奇病*、呼吸道细胞病*等感染所致,发病多为11~12岁的儿童。它的主要特征为:皮疹出现无顺序,以胸、腹部出疹较多,其他部位少见,且皮疹消退快,最后不留痕迹。感染了病*疹后,会使耳后、腋下、淋巴结肿大。手口足病患者,会在手、脚与臀部周围出现稍微隆起的红疹,疹子的顶端大多有小水疱。口腔也会有溃疡,引起牙龈发炎红肿。

感染了病*疹后,需立即住院隔离治疗,加强护理,注意休息,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同时伴有发热、咽痛等,可煎服诸如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贯众、虫蜕之类的中药。

49、春季儿童宜防红眼病

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春季容易流行,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染。其主要临床特点是:双眼先后发病,眼部明显红赤、眼泪多、刺痒交作,灼热疼痛,怕光、流泪,发病突然,病势迅猛,有自愈趋势。

红眼病易造成暴发流行。因此,加强预防是防治红眼病的根本途径。眼科专家提醒:气候转暖,儿童尽量不要聚集或少到公共场所。如果已感染上红眼病,应立即进行适当隔离;患者洗面用具、眼部用品及眼药水,应单独一份或放在一处,要注意消*隔离;不用脏手擦眼睛,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室内要保持清洁,通风,光线宜暗,外出要戴有色眼镜,以免因强光与烟灰刺激而加重病情;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新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眼泪多时,要用干净手帕或纱布擦拭,不要擦伤眼角,更不可用手揉眼;如单眼患者,取患侧卧位,以防患眼分泌物进入健康眼,不要交替擦眼;患眼局部要勤点眼药水,睡前涂眼药膏,红肿消退后,还须每日3次再滴1周,以防复发。

50、早春宜防儿童风湿热

儿童风湿热往往发生在每年的早春时节,它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的罪魁祸首。因此,在每年的早春时节,儿童应特别注意预防风湿病。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风湿热的发作与A族溶血性链球菌中的某些特型菌株有关。在早春时节,天气冷湿,链球菌最为活跃,气候变化大,经常在室外活动的儿童容易着凉,而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因而,初发的风湿热以儿童居多。

风湿热发作前1~3周可有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有发热、咽痛、周身关节酸痛、乏力等表现,之后1~3周为临床无症状的静止期。静止期过后,患儿再次出现发热、咽痛、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在风湿热的过程中,儿童可有心率加快、心脏增大、心音改变,出现心脏杂音及心律失常等症状。风湿热如反复发作,可形成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等,造成不可恢复的永久性损害。

预防儿童风湿热的关键在于积极防止和控制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因此,在早春时节要搞好环境卫生,使居室空气清新通畅,防止细菌生长;要加强体质锻炼,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防湿,避免着凉;发生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时,应立即治疗。如能在24小时内开始治疗,则可避免风湿热发作。

51、春季宜防小儿感冒

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对小儿来讲,是习以为常的事,似无大惊小怪的必要。但是,发生在春季不同于其他季节,因为它与此季节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春季宜防小儿感冒。

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发生在呼吸道的门户——鼻与咽喉部。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干、咽痛、音哑和咳嗽、咳痰等,还可因吸收病原体*素,出现发热、头痛、流泪、周身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这些表现与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的初期症状极其相似,有的甚至完全一样,几乎成了这些疾病的前奏曲。

鉴于呼吸道传染病的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难以鉴别,在春季高发季节,对小儿发生的感冒,切不可掉以轻心,医院就诊,不要乱用感冒药,要由医生检查,确诊后再行治疗。

52、春季儿童宜防花粉过敏症

春季,有的孩子在晴天外出游玩时,不是流鼻涕、打喷嚏,就是流眼泪、浑身痒,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花粉过敏症”。因此,春季儿童宜防花粉过敏症。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春季发生的“花粉过敏症”表现主要有三:

第一种是表现在鼻子上。患儿鼻子特别痒,突然间连续不断地打喷嚏,喷出大量鼻涕,鼻子堵塞。这是“花粉性鼻炎”。

第二种是表现在喉咙里。患儿阵发性咳嗽,呼吸困难,有白色泡沫样的黏痰,突然地哮喘,越来越重;过一会儿好了,跟正常人完全一样。这是“花粉性哮喘”。

第三种是表现在眼睛上。孩子眼睛发痒,眼睑肿起来,有水样黏液脓性分泌物出现。这是“花粉性结膜炎”。

据有关专家的调查研究,在大自然当中,有数不清的花草树木,但是,能引起特异体质过敏的花粉,却是极少数,以风媒花为主。而且这种病的发病率还与绿化程度有关。

研究认为,春季气候的变化,对花粉的影响明显。春季树木类花粉的形成与气温有关(气温高,光照强,花粉形成多);春暖花开时节,气温高、空气干燥、风速大,花粉的扩散量就大。由此看来,花粉的传播程度跟温度、湿度和风速有很大关系。所以,在春季花粉扩散高峰期,特别是在风天或天气晴好的日子,家长应尽量少带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外出,到公园等地宜避开花朵茂盛的景点,赏花、拍照应尽快并选择上风向。

什么天气宜带过敏儿童外出?霏霏细雨的时候最好,空气中的花粉已经被雨水彻底带走,过敏儿童的病情也会明显好转。

53春季儿童宜防桃花癣

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不少孩子的面部周围及双手手背常会出现一片片红斑,上面有细碎的糠状鳞屑,有的奇痒难忍,夜间尤甚。因该病在桃花盛开的季节容易发生,所以,民间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桃花癣。这种“癣”多见于儿童。因此,春季儿童宜防桃花癣。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桃花癣不是由真菌感染所致。一般认为,它是一种接触性皮炎,也称过敏性皮炎,或叫颜面再生性皮炎。主要是由于空气中的花粉、灰尘等物质飘落在皮肤上,经日光照射溶解后,被皮肤吸收而发生变态反应。另外,儿童植物神经功能不健全,经常便秘、消化不良、维生素缺乏、肠道寄生虫感染等等,也常常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发病时不吃刺激性食物,如生葱、辣椒、生蒜等,以防病情加重。一旦发病,可外用硅霜、苯海拉明霜,严重的可用皮康霜、醋酸祛炎松、尿素软膏等。

预防小儿桃花癣的措施是:一方面孩子外出归来要把落在脸上、颈部、手背的花粉、灰尘等过敏性物质清洗干净,以减少致病的机会。注意在洗脸的过程中,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以免刺激皮肤。另一方面儿童外出春游应尽量避免风吹日晒,要多吃水果、蔬菜,以保证多种维生素的供给。

54、春夏之交宜防新鲜蚕豆病

在我国的南方,每年的春夏之交蚕豆成熟的季节,不管城市农村,家家户户餐桌上都会有新鲜蚕豆,嫩绿清香,美味可口。它既可与大米等配合煮成豆饭、豆粥,又可和其他菜肴一起烹调,作为佐餐美馔,备受人们的喜爱。

但是,有些人不仅不能大饱口福,就连吸到蚕豆花粉后,也会诱发一种疾病——蚕豆病。因此,春夏之交宜防新鲜蚕豆病。

蚕豆病是一种以*疸、贫血为主要特征的溶血反应疾病,医学上称之为“血红细胞β-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引起“蚕豆病”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第一,有的人在春夏之交收获蚕豆时,大量进食新鲜蚕豆,使摄入的裂解素和多巴醌等有*物质超过一定数量,而引起中*发病。

第二,有的人本身患有“遗传性血红细胞缺陷症”,在进食新鲜蚕豆或吸入蚕豆花粉后,摄入了一些有*物质,可使体内血红细胞被氧化破坏而发生溶血性病变。“遗传性血红细胞缺陷症”患者是因蚕豆中何种物质诱发的“蚕豆病”尚无定论,其发病程度与食蚕豆量无关。患者在平时无溶血反应,在药物、蚕豆及感染等诱因下,可发生急性溶血。该病起病急,初有寒战、发热乃至不定位的腹痛,继而发生呕吐,脸色苍白,严重者有明显的*疸、少尿或无尿,甚至休克和肾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可在1~2天内死亡。

蚕豆病对人体的危害虽大,但是,只要措施得当,还是可以预防的。一是不生食蚕豆(特别是新鲜蚕豆);二是不要一次大量进食或连续进食蚕豆,这样就不会染上蚕豆病;三是有“遗传性血红细胞缺陷症”病史的人不宜食蚕豆。

55、春季宜调养风湿病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讲,春季宜调养风湿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大的特点是:病程长,伤害大。因此,祖国医学早有“骨痹”“顽痹”之称;中外医学统一认为,此症终生残疾。但是,若能及时得到辨证施治,防护有法,调养训练得当,也会痊愈。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每于春季反复频繁,疼痛肿胀诸症加重,这是受春季气候特点的直接影响,其奥妙在于“乍暖还寒,阳气弛张”八字之间。乍者速也,还者回也,弛张者回旋反复也。如此变化快速、反复无常,往往会使久染风湿痹痛之人防不胜防,无法注意。

类风湿病的春季调护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退换棉衣宜迟不宜早、宜徐不宜骤,不要因天气突然变暖,中午气温升高,为了一时轻松,任意更换衣物。

②每晚收听次日天气预告,若变天,要高度重视,注意起居,调宜于风寒波动之先。

③平素注意全身性防护并对所患肢体关节应当特殊照顾,加强保暖,如上班外出必戴手套、备衣物,以防不测之寒。

④必须注意休息,以免疲劳过度,抵抗力下降,弱不禁风,连续反复出现外感。

⑤一旦发现外感,必须安静卧床休息,不得勉强劳作。

⑥病情稳定期要重视锻炼,以增强体质,恢复功能。

⑦人体一切机能春天开始旺盛,锻炼动以养阳,安卧静以养阴;节制性欲,注意房事,不妄作劳,有益肝肾,以壮筋骨。

⑧食补胜于药补。每日服食适量的鸽子汤或鸡汤、鱼汤、羊骨头汤,以温养脏腑气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