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bdfyy/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尤其是内窥镜的诞生,让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体内的状态,从而发现一些之前无法观察到的“变化”。
近期由于单位组织体检,河南医院进行全身检查,随后取到了自己的体检报告,不过体检单中,王先生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查呈阳性,且肠镜检查提升乙状结肠有3-5处息肉,息肉直径3-6mm,建议切除。
王先生十分诧异,因为自己并没有不适感,怎么就长息肉了?来到消化科,医生表示并无大碍,息肉类型为管状绒毛状腺瘤,体积并不大,建议尽早切除,否则会有癌变风险。
一听有癌变风险,王先生十分惊恐,并当即同意进行切除手术,手术仅一个小时就结束了,经过几天的禁食后王先生基本痊愈,但医生还是医院复检。那么什么是息肉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肠道中的定时炸弹“肠道息肉”。
一、什么是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是脾胃病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包括肿瘤性赘生物和非肿瘤性赘生物,前者是癌前期病变,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后者与癌发生关系较少。根据其组织形态,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会发生癌变的肠道息肉,癌变发生的概率与息肉的大小和组织类型明显相关。其中最为危险的分型为绒毛状腺瘤,又称乳头状腺瘤,临床相对少见,但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
还有一种分型为管状腺瘤,其癌变率相对较低,危险系数较小。而临床常出现的是这两者的混合型管状绒毛状腺瘤其癌变的概率也介于二者之间,之前的病例在王先生所生的正是这个类型。
2)非腺瘤性息肉:
非腺瘤性息肉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息肉,多无癌变风险。主要包含增生性息肉,一种多发生于结肠内,呈散发状态的息肉,直径多小于5mm。
炎性息肉,一种由炎症反应刺激肠上皮引起,可继发于任何一种炎症反应或感染性疾病,一般没有恶变倾向;错构瘤性息肉,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息肉,多发生于儿童,与遗传密切相关。
二、为什么我的肠道会长“息肉”?
病例中王先生十分诧异,自己生活习惯良好,为什么会得息肉呢?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息肉发生的概率会不断增加,且男性和女性发病之间并无明显差异,但也并非人人都有,据相关数据统计,大肠息肉发生率约为11.7%。根据研究表明,以下几点是导致肠道息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1.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饮酒、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等是都会诱导肠道息肉的发生。有超过20年的吸烟时间的人,其发生远端息肉的可能性极高,且癌变风险也大。
而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可通过干扰叶酸、钙等营养物质的吸收,研究表明长期的缺乏钙、维生素D、叶酸会增加息肉发生率。
虽然其内在机制尚不清楚,但临床研究提示,每日补钙mg可降低14%~35%肠息肉的发生率;每日摄入U的维生素D可减少1/3的发病风险。
2.疾病的影响:
除了不良的生活习惯,许多慢性疾病也会导致息肉的产生,如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会影响人体内的信息素的分泌,引起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升高等情况的发生,从而使人体呈现慢性炎症状态,诱发肠道息肉的生成。
同样,胆囊息肉样病变与肠息肉存在着强烈的相关性,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并发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病例很多。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胆汁的异常分泌,会刺激肠道上皮,从而诱导肠道息肉的生成。
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肠息肉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逐渐明确,早期已有学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息肉组织中存在幽门螺旋杆菌,他们对例肠息肉患者进行检测发现,肠息肉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健康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感染引起高胃泌素血症,通过对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产生营养作用,诱导肠道息肉的产生。
4.肠道菌群的改变:
除了上述比较明显的原因为,因为饮食结构、药物应用不当、过度疲劳所导致的肠道菌群的改变,也会导致肠道息肉的生成,许多致病性细菌(如拟杆菌属、副杆菌属、梭杆菌属)和机会致病性真菌(如念珠菌属、曲霉菌属),会改变肠道内环境,生成大量内*素,不断的侵蚀肠道粘膜。
而病例中的王先生得息肉的原因正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所引起。
三、肠内若有息肉,身体会有什么症状?
那么得了息肉的王先生,为什么并没有察觉到,在体检的时候才呢?这是因为肠道息肉由于早期体积较小,对肠道无明显影响,尤其是发生在小肠的息肉,由于小肠容受性好,内容物常为液体,故小肠腺瘤可在较长时间内常无症状。
但随着病程发展,息肉逐渐变大,约有50%的病人有较明显症状,多见于出现并发症之后,其余半数病人。最常见的表现为腹痛、肠套叠、消化道出血及其他消化道症状。
1、出血
便血是患者最主要的就诊原因,多数病人出血一般较小,表现为间歇性黑便或仅有大便潜血阳性,严重出血者少见。但当息肉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时,多可见鲜红的血样便。同时,约1/4左右小肠腺瘤患者可有消化道出血。
长期的慢性失血,常有程度不同的贫血,病人面色苍白或萎*、消瘦,如果你长期贫血,不妨去做个胃镜检查一下。
但在病程后期,肠道息肉发生癌变后,肿瘤糜烂致瘤体表面血管破溃而引起出血,可表现为急性消化道出血,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便,有时也可反复发作,甚至常因出血严重而需急诊手术。
2、腹泻与便秘交替
此情况多发生在结肠远端或者直肠上有较大的息肉存在时,由于息肉的阻挡,部分患者会有排便费力的感觉。同时,体积较大的绒毛状息肉会产生大量的分泌物,导致粘液样便。
3、腹痛
由肠道息肉所引起的腹痛常为间歇性疼痛,呈阵发性加重,有隐痛、钝痛、胀痛甚至绞痛,疼痛多在进食后发生,常可自行缓解或减轻。初起时不重,随病程而加重,常伴有肠鸣。初期引起腹痛的原因为,息肉体积过大,而后期则可能是由于肠套叠、肠梗阻,甚至是由于肿瘤引起肠功能紊乱。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症状都是在息肉较大时才会出现的表现,而早期较小的息肉只能通过内窥镜才可以被发现,所见定期体检,进行内镜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四、如何治疗与预防?
如果您出现间断腹痛、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等情况一周以上,应尽早就医进行检查与治疗。少部分大肠息肉,如炎性假息肉(炎性息肉的一种)有自行消失的可能,但大多数都有癌变风险,因此发现肠息肉后需要及时处理,但也不用太过紧张。
腺瘤性息肉和锯齿状病变作为结直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疾病,尽早的进行干预治疗,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临床检查中发现肠息肉,应当积极就医处理,同时规律随访结肠镜。
对于肠道息肉并没有很好的治疗药物,舒林酸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患者的治疗有效,但是效果不一。
目前,手术治疗是治疗肠道息肉最好的方法,根据息肉的大小、生长方式、组织类型及预测浸润深度决定是否符合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并选择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活检钳咬除、圈套器切除术(包括冷切除和电切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等。
但手术切除后仍有复发的可能性,研究表明,首次切除肠息肉3至4年内的复发率可达到15%~60%。这也是为什么在手术后,医生让人叮嘱王先生定期复查的原因。所以正确的预防,才是应对肠道息肉的关键。
①.改善生活习惯
严格的戒烟、戒酒是有些避免肠道息肉的关键。同时,在饮食方面,减少高油、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食物中的纤维素可以限制水的吸收,有利粪便排出;此外刺激肠道运动,缩短粪便停留时间,以减少有害物质对胃肠和整个机体的*害作用。
②.清除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会导致许多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在检查出已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情况下,建议马上清除,可有效避免肠道息肉的产生。
③.适量运动
有国外学者认为,经常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免疫细胞及骨骼肌产生的活性氧,会减少氧化应激,从而降低手术后复发的风险。同时,运动可以通过促进肠蠕动来减少肠黏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从而减少结肠肿瘤的发生。
结语
肠道息肉本身对人体的影响较小,却具有极高的癌变可能,且会引起如慢性贫血、肠梗阻、肠套叠等严重疾病的发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内窥镜检查是诊断肠道息肉的金标准,临床医生推荐,成年人应每两年进行一次内窥镜检查,以保证我们的健康。
手术后的王先生,深刻的理解了体检的重要性,并遵医嘱定期进行复查,至今肠道息肉都没有再次发作。
参考文献:
[1]丁伟群.肠息肉到底割不割[J].健康博览,(02):16~17.
[2]赵红鱼,要文,魏玉霞.中西医结合诊治大肠息肉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9(59):40~41.
[3]龙思丹,孙希珍,赵栋燕,等.肠息肉病因学相关性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6(14).